进入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按下加速键。近日,渤海银行、广州农商行先后公告超百亿元资产转让计划。银登中心官网数据显示,10月以来,已有近10家银行陆续发布转让公告,涵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及中小银行,涉及个人消费贷、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多类资产。
渤海银行大规模处置问题资产
10月10日,渤海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公开挂牌转让一批经济资本占用高、流动性差的资产,合计约698.33亿元。其中,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代垫司法费用1.26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约483.1亿元。转让最终代价将由公开挂牌竞价决定,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约488.83亿元,相当于债权总额的七折。
这并非渤海银行首次大规模处置资产。2024年8月,该行就以176.72亿元的价格转让了294.99亿元债权,相当于债权总额的六折。加上此次拟转让的698.33亿元,渤海银行近一年累计计划处置的问题资产已近千亿元。
10月9日,广州农商行公告称,董事会批准了一项“潜在非常重大出售事项”,拟转让合计约189.28亿元的信贷资产包。该资产包截至今年6月末本金规模149.78亿元、利息38.97亿元,另含代垫司法费用0.51亿元与违约金0.02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经审计账面价值约121.32亿元。此次出售所募集资金将用于银行一般性运营,资产转让后有望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计提额,进一步提升效益水平。
除上述两家银行外,还有多家银行金融机构加入不良贷款转让行列。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10月9日公告转让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未偿本息合计约2.37亿元,涉及1577户借款人,竞价起始价2100万元。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更加多元化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每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为应对短期风险指标压力,兼顾中长期风险管理,银行业也会加快不良资产转让速度。对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资产的成功转让可带来现金收入,减轻资产质量包袱,减少资本占用,为银行稳健持续发展、支持实体经济提供有效动能。
从市场层面看,这类转让也为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优质资产标的。全国性AMC和地方AMC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经验丰富,能够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盘活等方式挖掘不良资产潜在价值,最终实现“银行去风险、AMC获收益、市场稳秩序”的多赢效果。
随着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推进,处置方式也将更加多元化。除了公开挂牌转让,还可能结合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工具,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效果,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采写: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