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市值蒸发逾680亿元,实控人两年减持套现逾30亿元,员工却放弃低价股权
实控人两年累计减持套现超30亿元,将插座龙头公牛集团再度推向公众视野。这家刚迈入“三十而立”的企业,近期接连遭遇市场估值回调与内部波动:近四年公司市值已蒸发超680亿元,资本市场信心持续走低。近期更有26名员工放弃低价股权激励,叠加实控人再度启动大额减持,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其经营稳定性的担忧。
业绩端的压力更为直观,今年上半年公牛集团交出了2021年以来首份营收净利双降的半年报,而传统优势业务的下滑正是业绩承压的核心原因。尽管该公司试图通过布局新能源、加速出海寻求突破,但新业务当前营收体量尚小,短期无法成为营收主力,其“中年危机”已显现。
“不差钱”的实控人,两年减持套现超30亿元
10月9日晚间,公牛集团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阮学平拟减持股份不超过3617.18万股,按照公告当日的股价估算套现金额超16亿元。对于减持原因,公告解释称系“因阮学平自身资金需求自主决定”。
公开信息显示,公牛集团是一家家族企业,总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2020年2月登陆A股市场。阮学平系该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并担任公司副董事长,是公牛集团董事长、总裁阮立平的弟弟。
截至公告披露日,阮学平与一致行动人宁波良机实业有限公司、阮立平、宁波凝晖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铄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公司股份约15.3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4.76%。
阮学平真的缺资金吗?实际上,这并非他首次通过减持套现。2023年7月,公牛集团曾披露,阮学平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约1779.19万股公司股份,按减持价格91.40元/股计算,共套现约16.26亿元。若此次减持计划顺利实施,短短两年间,阮学平累计减持套现规模将超过30亿元。
除此之外,阮学平还从公牛集团获得高额的分红与薪酬。据媒体公开报道,2020年上市以来,该公司已累计派发现金红利超过120亿元,即便按照目前的直接间接持股比例粗略计算,阮学平获得现金分红也超过50亿元。
薪酬方面同样可观。新快报记者注意到,2019年至2024年,阮学平每年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均稳定在约248万元。粗略估算,这6年间其税前总收入已超1460万元。
与实控人持续减持形成对比的是,公牛集团的市值正持续承压。该公司曾在2021年迎来市值高光,总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元。但此后股价进入震荡下行通道,截至2025年10月15日收盘,该公司股价已跌至44.84元/股,总市值810.97亿元,四年间直接蒸发掉超680亿元。
市值的持续下跌,进一步传导至员工对公司的信心层面。今年7月,公牛集团披露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结果,授予价格由35.77元/股调整为23.84元/股,下调比例达到33%。但即便如此,仍有26位员工因离职或个人原因,自愿放弃认购全部或部分限制性股票。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折射出内部对公司股价未来走势的谨慎预期。
优势业务触及天花板,研发却削减超两成
从插座业务起步的公牛集团,凭借高市场占有率与亮眼的经营成绩,被市场称为“插座一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连续六年实现双增长,其中营业收入从90.65亿元攀升至168.3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6.77亿元增至42.72亿元。
不过,这一持续增长的态势在2025年上半年被中断。期内公牛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1.68亿元,同比下降2.60%;归母净利润20.60亿元,同比下降8%。这是自2021年以来,该公司首次在半年报中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同步下滑的情况。
业绩下滑并非源于市场竞争力不足。公牛集团在半年报中提及,该公司转换器、墙壁开关插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充电枪等核心产品,在天猫市场的线上销售排名均位列第一名,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但这份领先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营收增长。
深究业绩承压的原因,两大传统优势业务的下滑是核心症结。公开信息显示,公牛集团聚焦三大业务板块,即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与新能源。其中,电连接与智能电工照明作为核心业务,为公司贡献了超九成的营收,是绝对的收入支柱。但在上半年,这两大支柱业务均出现收入下滑。电连接业务实现收入36.62亿元,同比下降 5.37%;智能电工照明业务收入40.94亿元,同比降幅为2.78%。
与此同时,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无论是开关插座还是LED照明领域均有知名品牌入局争夺份额。研发本应是突围关键,但现实是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仅2.8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1.56%。在市场竞争加剧的阶段,收缩研发投入可能影响产品迭代与创新能力,削弱其竞争优势。
更为关键的是,该公司成本控制的难度在加大。上半年,该公司虽然通过减少市场推广费、广告费投入,使得销售费用降至5.56亿元,同比下降17.13%;但管理费用逆势上涨,同比增加27.98%至3.91亿元,费用端的结构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业绩压力。
高增速难掩规模短板,新业务暂挑不起大梁
面对优势业务下滑的困境,公牛集团正积极尝试从其他领域寻找突破,以缓解经营压力。
在新能源领域,公牛集团已加快脚步进入充电桩和储能赛道,其打造的新能源产品线品类丰富,主要涵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枪、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以及户外便携式储能等。该业务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2024年实现收入7.7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4.75%。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今年上半年该业务仍保持同比33.52%的增长速率,但收入规模仅为3.86亿元,短期内依然难以成为支撑公司整体发展的核心主力。
在新孵化业务布局上,公司聚焦AI和新能源赛道的细分机会,全力推动数据中心、太阳能照明业务的落地与拓展。虽然公牛集团在半年报中明确表示这些新孵化业务“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并未对外披露具体的收入数据,其实际经营成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而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出海业务,公牛集团则坦承当前海外市场仍处于业务拓展的初期阶段,需要循序渐进地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局势不确定性的持续增强,也给企业的海外市场规划和业务推进增添了变数。
公牛集团的多线转型已迈出步伐,但新业务规模壮大、出海突破瓶颈均非易事,如何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培育出真正的增长引擎,或将成为其走出“中年危机”的关键一役。
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