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精品出版扶持项目:由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别开生面——许固令的艺术之旅》于10月14日正式发布,这是艺术家许固令第一次如此全面地自我剖析,也是了解他以及其脸谱题材艺术最全面的著作。许固令谈及艺术创作时表示,“脸谱从戏曲中来,但脸谱画却成了我对人生百态的一种自然表述方式,一种对于美学观念的追求以及个人情绪的宣泄。”
“我在舞台旁边出生,我家住在舞台旁边”
年逾八旬的许固令,无论是对过往的回忆,还是自己探索的历程以及思考的变化,都记忆深刻,并在书中高度概括。此外,许固令对人生百态的观察与思考也非常深刻,从他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其“遇之坦然,处之泰然,看之淡然”的人生态度。
“我在舞台旁边出生,我家住在舞台旁边。”许固令这样描述自己的出生环境。1943年,他出生于戏曲之乡广东汕尾,成长于一个典型的潮汕知识分子家庭,其家族在当地享有盛誉。父亲许慕石是汕尾福音医院的著名医生,他的家庭条件很好,他们家住的是教会医院里的独栋别墅,家里有钢琴、柚木地板,还有圣诞树,常常能吃上巧克力。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许固令从小就能接触到中西文化的精华,为其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独特的文化基础。
许固令从小就在不同场合受戏曲熏陶,耳濡目染,无论是家的附近,还是上学路上,戏台几乎随处可见。1960年,许固令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简称“广美附中”),在哥哥许翼心的影响和帮助下,开始饱览众多剧种和剧坛名伶的演出。许固令粗略回忆盘算,那几年在广州看了50多个剧种、数百场戏剧表演,见识过五六百个不同的脸谱。在同学们埋头练习素描时,他沉浸在文学和戏剧的世界中,这种跨领域的滋养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许固令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尝试戏剧题材的创作,主要是“边看戏边速写”,记录演员的动作和小品场景。这种即兴速写的训练不仅锻炼了他的观察能力和手头功夫,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捕捉戏剧瞬间神韵的能力,为他后来的艺术转型奠定了基础。
“脸谱画成了我对人生百态的一种自然表述方式”
从画多人打斗场面,到专注于两人互动;从完整人物描绘,到只画人物的半身;从半身像再到仅表现头部……许固令的戏剧人物题材探索过程呈现出清晰的递进轨迹,到最后,他彻底舍弃了所有背景和附属元素,只保留一张脸——脸谱人物题材就此诞生。这种极简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反复尝试和思考的结果。这是从舞台具象到精神抽象的蜕变。他不再满足于对戏剧表演的再现,而是“干脆离开舞台、离开具象,走向抽象,走向对戏剧艺术的精神提炼”。这种转变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戏剧记录,成为“人生百态的一种表达”,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性内涵,通过对脸谱元素的解构与重构,表达了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他说,“脸谱从戏曲中来,但脸谱画却成了我对人生百态的一种自然表述方式,一种对于美学观念的追求以及个人情绪的宣泄。”
许固令的艺术转型离不开艺术大家林风眠的指引。林风眠曾告诫他:“要想成为画家,就必须要出去走走。”这一建议成为许固令域外游学的直接动因。他回忆道:“假如他不鼓励我出去,我可能只是一个香港画家。”林风眠的远见在于他看出许固令需要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寻找艺术道路。1991年,许固令在日本大阪举办首个海外个展,标志着其国际艺术生涯的开启。在此后的游学历程中,他始终铭记林风眠的另一条建议“一辈子把脸谱画画好就足够了”。尽管为生计也画花卉,但他从未偏离脸谱这一核心题材。这种专注让他的创作在多元探索中始终坚持主线,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要把生活哲学灌输到艺术里
“艺术不求刻意求随意,甚至无意,无所欲也无所谓。”许固令认为在这种自由状态下,“新的音乐符号,新的美术符号,新的观念形态,新的个人表达自然就出来了”。这种近似道家“无为”的创作态度,使他能够超越技术层面的束缚,达到艺术表达的自然而然。在他看来,刻意追求某种效果反而会失去艺术的鲜活与真实,唯有放下执念,才能达到创作的本真状态。
许固令的艺术观念不仅关乎创作本身,更包含他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深刻思考。他将艺术视为“生活哲学”的载体,认为“艺术创作就要把生活哲学灌输到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创作里”。这种将艺术与哲学相联系的视野,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美感,具有了思想深度和精神维度。这一点,跟他如静水流深般的日常生活哲学有关,他没有推杯换盏的热烈社交,但从饮食起居到生死观照,却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有无之间”的哲学体系。有趣的是,许固令以过敏体质避开烟酒,却能以“醉意”创作;他不懂柴米油盐,却深谙生命真味;他追求形象之美,却更珍视灵魂的深度。通过对许固令生活方式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一种超越物质羁绊、直指生命本质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尤显珍贵。
许固令的艺术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技术层面、直指艺术本质的思考方式。他对真诚的坚守、对自由的追求、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对艺术分类的超越,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哲学。如果说关良笔下的戏曲人物以稚拙线条捕捉瞬间动态,强调“戏味”的纯粹性;丁衍庸则将西方野兽派的色彩与中国写意笔法结合,赋予角色强烈的表现力。那么,许固令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并未停留于舞台表象的再现,而是将脸谱视为“人生如戏”的哲学载体。
名家点评
由脸谱而来又超越了脸谱本身特定内涵之外的神韵。在他对中国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和西洋画的色彩技巧,乃至现代装饰画综合技巧娴熟驾驭下,给“脸谱”赋予更广泛、深沉、新颖的意义。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陈永锵
许固令将那么多的色彩溶进了他的脸谱上,红色的热情,绿色的生命,蓝色的宁静、黄色的光明、紫色的神秘、白色的纯洁、黑色的威武……每种颜色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情,有着任何墨色都无法比拟的渲染情绪的力量和美感,而色彩之中的色相、冷暖、纯度、明度、调和之美更似具有神奇的魔力,带人进入梦幻的境界,宣纸上面就是好戏连台,既有才子佳人,温柔缠绵,又有英雄豪杰,烽火硝烟,还有壮志未酬……多少人和事都已经烟消云散,只有这些脸谱会化作精魂存在于人的记忆之中。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钟晓毅
在当代艺术愈发强调观念性的语境下,从许固令的创作可见,真正的创新往往生发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勇于背叛之间。那些看似“不靠谱”的变形脸谱,实则是将传统文化基因植入当代语境的成功实验与蜕变。正如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所言:“许固令证明了传统不是用来供奉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变异生长的生命体。”在这个意义上,白父的创作,既以其创作实践为当下艺术探索交出了一份独特的答卷,也为东方艺术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借鉴与“靠谱”的路径。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赵利平
人物介绍
许固令
字白父,1943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香港特聘馆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文化传播委员会顾问、香港广州书画会名誉会长、广州画院特聘画家、2019年广东省文化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刘思东 卢德平 叶其嘉
统筹:李世云
采编:梁志钦 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