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赓续岭南文脉,再谱广州新韵——梁凤莲新作研讨会”在广州花城文学院成功举办,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梁凤莲的长篇小说《大运行》和散文集《广州之书》展开深入研讨。同期,一场以“《广州之书》迎全运,同城共赴《大运行》”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在广州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行。作为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作家,梁凤莲以两部新作深入挖掘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文化内核,展现其与时代同行的文学使命。
双书合璧:记录广州前世今生
《大运行》是梁凤莲创作的一部聚焦改革开放浪潮下广州家族命运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周氏家族两代人的奋斗为主线,从20世纪60年代延续至21世纪初,通过周翼谋、周广为父子在商海中的沉浮,折射出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在时代巨变中的蓬勃生机。两代人的选择既是个体命运的抉择,亦是国家崛起、城市发展的缩影。梁凤莲直言,小说的名字《大运行》粤味十足,可以是谋事在人的“大运行”也可以是成事在天的“行大运”,“广州人对于命运中的‘命’有一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豪情,不相信命由天注定,反而对‘运’有着柔韧的坚守、执着的追求。”
众多文艺界专家学者对《大运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新书体现了时代感与岭南风的交融。作家、评论家刘斯奋认为:“《大运行》是一部取材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最新动态的长篇小说,写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战故事,而是当今商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时代感加岭南风,是这部长篇小说的最大特色。”星海音乐学院人文社科部教授陈超则认为,梁凤莲的《大运行》是对新商业小说创作的探索,将广州这座城市的商业气息与原乡叙事相结合。
《广州之书》则从建筑、人文习俗、文化生活等方面,详细记录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文化变迁,包含着作者经年累积的研究本土文化的厚重积淀,以及血脉中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黄栩诗评价道:“《广州之书》是‘写给广州的一封情书’,书中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广州的风物人情,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城市的脉搏。”
创作心得:在跨界中坚守广州情怀
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与“作家型学者”,梁凤莲在采访中分享了她的创作理念:“艺术是人生的平行世界,散文承载作者的平行情感,小说讲述世界的平行故事。”她坦言,《广州之书》作为散文集,是非虚构的,被动地记录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真实的情绪反应;而《大运行》作为长篇小说,是虚构的,是主动地在真实世界中创造一个并不存在的社会空间。
对于始终如一的广州书写,梁凤莲表示:“为广州代言不仅仅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更因为祖先在我的血脉中注入的文化基因。”她认为,文化认同是写出一个气韵生动的大广州的必备条件。“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热爱,一步步走来,没有认同,何来热爱?”
谈到小说创作的关键,梁凤莲强调要“回归对文学的信仰”:“长篇小说赋予作家权力,用造物者的身份进入自己营造的世界,改写作品中一群人的命运,这需要非常谨慎的创作态度。我相信文学具有打动人心、能抵抗时间侵蚀的力量。”
对于AI时代的来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梁凤莲持理性态度:“如果AI是一个作家,它就是一个依赖数据、想象力建构于数据的作家。文学创作如果简单地选出叙事类和抒情类两种体裁给AI创作,前者需要人生阅历,后者需要情感体验,这两种人类活动,AI至今无法实现自主。”
作家使命:与时代同行
在分享会上,梁凤莲本人强调:“作家的使命,是与时代同行。”她表示,《大运行》的创作初衷便是记录“让广州千年商都繁盛的粤商群体”。“当下的作家往往会有两个选择,向前看或者向后看,两者都没有错。在小说《大运行》中,我选择与时代同步,去记录一个全新的商业世界、一群年轻的岭南商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尽力写出时代的激情、速度和热度,让读者感受来自资本、科技、国际化结合所带来的变化和震撼。”
面对广州这座人口超过2000万、GDP超过3万亿的国际都市,梁凤莲呼吁:“移民城市唯有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免于千城一面。各种引进人才来到广州发展,他们唯有融入广州,才能真正体会广州之美,才能写好广州。”
从《西关小姐》《东山大少》到《大运行》《广州之书》,梁凤莲的广州书写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创新。正如她所说:“本土化写作是本土作家的使命,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会一直书写广州,表达对广州的热爱。”在第十五届全运会来临之际,梁凤莲的新作以文学的方式连接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人文湾区建设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文化力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