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金九银十”车市的收官节点,在叠加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即将退坡的政策预期,以及车企纷纷推出“保价兜底”“限时权益”等措施刺激消费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10月整体销量顺势迎来年度销量高峰。
造车新势力里,零跑、鸿蒙智行接连刷新自身交付纪录,而蔚来40397辆的单月成绩一出炉,也引发了众人讨论:“这是又行了?”毕竟过去几年,“蔚来要倒闭”“资金链断裂”的声音没断过,市场对它的生存状态一直存疑;如今这份数据不仅是蔚来首次迈过月销4万辆大关,更让创始人李斌终于能以实打实的业绩,正面回击外界的“倒闭追问”。不过,李斌此前明确“四季度必须盈利”的愿望能否实现呢?这依然有待市场给出答案。
新势力头部竞争白热化
蔚来用“三驾马车”跑通销量
11月1日,造车新势力如期发布10月交付数据,多个品牌刷新历史新高,尽管官方总体的新能源销量数据尚未出炉,但新能源市场“决赛圈”图景清晰浮现——曾经被热议的“蔚小理”格局早已被打破,零跑继续以黑马姿态领跑,鸿蒙智行则紧随其后,头部阵营彻底重构。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顶着“生死存亡”话题的蔚来,也终于在10月交出了突破性答卷——首次迈过月销4万辆大关,而且从品牌贡献看,蔚来“三驾马车”分工明确且成效显著。
其中,蔚来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场,10月交付17143辆,全新ES8成为关键增量——这款定价40万元以上的纯电SUV,交付仅41天便突破10000台,创下同价位段最快破万纪录,既巩固高端地位,也为集团毛利率提升奠定基础。
乐道品牌瞄准主流家庭市场,10月交付17342辆,同比激增301.5%,旗下L90连续3个月蝉联纯电大型SUV销量榜首,上市三个月累计交付3.3万辆,成为妥妥的“走量王”。以往蔚来常被诟病“只会卖贵车”,如今乐道以20万—30万的主流价格带吸引家庭用户,成为10月增长的核心推手。
萤火虫品牌深耕15万元以下入门市场,10月交付5912辆,虽环比增速仅约3%,但胜在稳定——在三四线城市逐步铺量,为整体销量托底,避免蔚来过度依赖高端车型。
为延续增长态势,蔚来已明确产能规划:11月全新ES8产能将较10月提升70%,为12月进一步冲刺交付量,并与乐道L90共同被确定为蔚来冲击月交付5万辆目标的核心车型。
被问数年“何时倒”
蔚来盈利难题待解
显而易见,蔚来10月交付40397辆,靠的不是单款车爆火,而是“高端、主流、入门”三品牌如三驾马车般协同发力,但热闹的销量背后,要真正赚到钱,还有不少坎要过。
“蔚来什么时候倒闭,这老被人问候也挺烦的。”10月28日的用户面对面活动上,李斌罕见流露出对舆论争议的情绪,而10月40397辆的交付成绩单,或成了他回应质疑的最直接底气——在新能源行业,“持续增长的销量”始终是破解“生存焦虑”的核心密码。
李斌的“烦”,源于长期缠绕的舆论压力。过去数年,蔚来始终被“资金链断裂”“即将倒闭”的言论缠绕。李斌曾坦言,当前30%—40%潜在用户因担心公司生存问题未选择蔚来产品。
舆论焦虑的背后,是持续亏损的财务现状。连续多年的亏损已成为蔚来的常态,数据显示,其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高达67.5亿元(按季度90天计算,相当于每天消耗约7500万元);截至2025年3月,其现金储备仅剩260亿元;而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蔚来累计亏损已超1200亿元,这些数据进一步放大了外界的担忧。
不过,随着10月交付数据出炉,或许也算是给外界担忧来了一个漂亮反击:不仅连续三个月创新高,品牌成立至今累计交付更是达到91.32万辆,形成庞大用户基本盘;更重要的是“三品牌矩阵”跑通,让蔚来摆脱过去单品牌依赖的脆弱性。
比如,乐道L90吸引家庭用户、萤火虫覆盖下沉市场,与主品牌高端用户形成互补,抗市场波动能力显著提升。部分老用户也在社交平台反馈:“看到新品接连落地、销量稳定,对售后和品牌长期运营更有信心了。”
然而,销量增长的背后,两大挑战不容忽视。其一为年度销量目标压力,若要达成全年44万辆目标,剩余两个月需平均每月交付近10万辆,这一数值远超当前交付能力,目标达成难度极大;其二为盈利难题,李斌此前明确“四季度必须盈利”。但行业分析认为,实现该目标需满足三大条件:季度交付15万辆(月均5万辆)、整体毛利率17%—18%、研发及销售费用率分别降至6%—7%与10%。
但从二季度财务数据来看,差距显著,当期整体毛利率仅10.0%(车辆毛利率10.3%),研发及销售费用率却高达15.8%与20.8%,短期内要实现毛利率提升7-8个百分点、费用率压缩约10个百分点,难度颇高。
可见,尽管蔚来“三驾马车”已筑牢销量地基,缓解了舆论层面的生存焦虑,但要真正实现“卖得多、赚得多”,从“规模增长”转向“盈利增长”,仍需在提产能、升毛利、控费用的平衡中找到精准节奏。
写在最后
10月的交付峰值,无疑为蔚来卸下了“生死存亡”的舆论枷锁。从“被质疑倒闭”到“月销破4万辆”,蔚来总算走出了最艰难的生存阶段,但这场胜利仍停留在“规模层面”。
对蔚来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在四季度实现毛利率与费用率的“一升一降”,如何平衡产能爬坡与成本控制,如何让“卖得多”真正转化为“赚得多”。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决定着蔚来能否兑现“四季度盈利”的承诺,更关乎其能否从“新势力幸存者”升级为“可持续经营者”。
而从行业视角看,蔚来的困境也是新势力集体面临的转型命题——当新能源市场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竞争”,单纯的销量比拼已不再是核心,盈利能力才是衡量企业健康度的关键标尺。蔚来能否闯过盈利关,或许将成为新势力行业从“规模优先”转向“利润优先”的重要风向标。
采写:新快报记者 刘佳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