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长期戴耳机的受害者出现了”冲上热搜。经常戴耳机的人不禁感到有些恐慌,我的耳朵是不是也快聋了?要不要把耳机扔掉?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孙悦奇副主任医师、肖志文副主任医师提醒,耳机有否科学使用才是关键。
长期戴耳机突聋,一般都有诱因
长期戴耳机会导致突聋吗?
“长期戴耳机”和“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孙悦奇指出,“突聋”是一种医学急症,指短时间内(通常是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它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医学上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血管痉挛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如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等因素有关。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戴了耳机就“中招”了呢?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诱因”。如果长时间使用耳机播放大音量,尤其是在极度疲劳、熬夜、压力山大的时候,这种强烈的声音刺激(即噪声)可能会导致内耳的毛细血管发生痉挛,供血不足。如果恰好叠加身体的其他易感因素(如“三高”、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就可能诱发“突聋”。所以,“突聋”的“锅”,不该全让耳机“背”。
为什么有些人天天戴耳机打游戏却“一点事儿都没有”?这涉及到“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耳蜗毛细胞的耐受度不同,有些人天生就“皮实”一些。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作死”,因为噪声对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且会累积的。
戴耳塞睡觉、听耳机入睡都要注意
为了隔绝鼾声或街道噪音,很多人选择戴硅胶或泡棉耳塞睡觉。肖志文表示,从“听力损伤”的角度看,问题不大,因为它只是物理隔音。但从“耳朵健康”的角度看,尤其要注意预防几个问题:
一是外耳道炎。耳塞会堵塞耳道,导致内部潮湿、不透气,成为细菌和真菌的“快乐老家”。
二是耵聍栓塞(耳屎堵塞)。长期佩戴耳机会把耳屎不断往里推,日积月累,出现其他耳问题。
三是压迫与不适。材质过硬或佩戴过久,可能压迫耳道,引起疼痛。
专家建议,应保持耳塞清洁,定期更换,如果耳朵有任何不适(如发痒、疼痛),请立即停用并就医。
有的人带着耳机听着入睡,也不可取。虽然您“睡着了”,但听觉系统并没有“关机”。声音会持续刺激听神经和大脑皮层。这不仅会严重降低睡眠质量(处于浅睡眠状态),也会让听觉系统得不到真正的休息。这就好比让耳朵“值夜班”,长期以往,它必然会“过劳”。
专家建议,如果真的需要借助耳机中的“白噪音”助眠,请一定设置“定时关闭”(比如30分钟),并且把音量调到若有若无的程度。
挑选耳机应根据需求,降噪耳机对听力更友好
款式多样的耳机,怎么挑?
“只要音量够大、时间够长,任何类型的耳机都能造成听力损伤。”专家强调,没有绝对“安全”的耳机,只有“相对更优”的选择。
市面上常见的耳机,一是骨传导/耳夹式(开放式)耳机:其优点是不堵塞耳道,能保持耳道干爽,同时能听到环境音(比如跑步时能听到车声),更安全;缺点是为了在嘈杂环境中听清,人们往往会把音量开得非常大,这对内耳的伤害同样巨大。
二是头戴式(包耳式)耳机:优点是佩戴更舒适,而且因为能(被动或主动)隔绝一部分环境音,你不需要开很大的音量就能听清;缺点是夏天戴着热,不方便携带。
三是入耳式耳机:优点是隔音最好,音质细节最丰富;缺点是声音直冲鼓膜,声压更大,同时容易滋生细菌,诱发外耳道炎。
专家总结称,如果只从“保护听力”角度出发,在安静环境下,优先推荐头戴式耳机(尤其是带主动降噪功能)。但如果是运动人士,骨传导耳机是出于安全的好选择。另外,可以大胆尝试降噪耳机,隔绝一些声音后,它可以用更低的音量听清内容,相对来说对听力更友好。
Tips:医生给“耳机人”的终极护耳建议
专家表示,使用耳机应遵守国际公认的护耳准则——“60-60”黄金法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佩戴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给耳朵“放个假”:每佩戴1小时,至少摘下耳机,让耳朵在安静环境下休息10-15分钟。
●嘈杂环境应“降噪”:在地铁、公交等嘈杂环境,请优先使用降噪耳机,用“技术”对抗噪音,而不是用“更大的音量”对抗。
●注意卫生:定期清洁耳机,尤其是入耳式和耳塞。
●出现预警,立即就医:如果发现自己开始耳鸣(耳朵里总有嗡嗡或嘶嘶声)、听力下降(感觉声音变小或发闷)、或者耳朵有胀痛感,请不要犹豫,立刻、马上去看耳鼻咽喉科。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陈子滢 张婷婷 张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