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11月12日,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全产业链研学基地的千亩稻田里,朗朗诗声与收割机的轰鸣汇成一曲动听的交响。来自全省各地技工院校的思政课骨干教师、课程思政教师代表齐聚于此,沉浸式观摩广州市技师学院打造的“一粒丝苗米的旅行”主题实践教学,为2025年全省技工院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主办、广州市技师学院协办,以“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为主题,通过田间课堂、案例分享、馆校签约等多元形式,探索新时代技工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
打破壁垒,跨学科融合让思政课“活”起来
“以前总觉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课本上的‘硬概念’,今天用数学公式算出改良稻与普通稻的产量差,才真正摸清了这项改革给农业带来的‘真效益’。”广州市技师学院学生洛子曦攥着测量工具,在伏羲农场的田埂上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当天上午,以“一粒丝苗米的旅行”为主题的实践课,在田野中拉开序幕。这是广州市技师学院思政教学的创新样本。课程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课题,打破思政课“教室围墙”,将语文、历史、数学、劳动教育与思政内核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
课堂上,学生们既用仪器测量数据,更用脚步丈量政策落地的轨迹;农场里,他们从农耕变迁中读懂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践密码,在数字中触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温度…… “让基地变课堂,用实践润心田,这是我们思政课改革的核心思路。”授课教师毕芷君介绍,课程特意将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带到产业一线,让专业技能与思政理论相互印证、彼此赋能,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打破了空间、学科与师资的三重壁垒,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实践,精准踩中了职业教育‘理实结合’的育人节拍。”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教授曹群现场点评时赞不绝口,她认为,这种创新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探”。
经验共享,集体备课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
下午的集体备课交流活动在广州市技师学院红棉堂内举行。来自广州技师学院、深圳技师学院、东莞联合高级技校、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的思政教师现场分享优秀案例。从红色资源挖掘到教学方法创新,从线下实践到云端授课,多元探索让思想碰撞接续升温。
“思政课从不是单一学科的‘独角戏’,而是多学科协同的‘交响乐’,这些案例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广州市技师学院人文素养学院主任谭癸华表示,本次备课聚焦“高质量发展”宏大命题,以农技专业为小切口,融合语文、历史、数学、劳动教育四学科,通过情境探究、任务驱动、劳动体验三维模式,让抽象理论具象化。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自2019年以来第5次全省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此前历时半年征集评选出的57份优秀教案,涵盖“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数字赋能思政课”三大类型。“集体备课不是简单复制经验,而是以思想碰撞凝聚育人合力。”该负责人表示,这种共享机制正推动全省技工院校思政课质量稳步攀升。
“集体备课对于青年思政教师而言,是一种高效且富有深度的成长路径。”参与交流分享的毕芷君向记者表示,两年前的全省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让自己从中汲取了许多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受益匪浅。本次集体备课中东莞联合高级技工学校同样以稻田为课堂,却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教学,这与市技选取的职业场景相似,但思政主题各有侧重。“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思政教学场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意识到其中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教学可能性。”
馆校签约,政企校协同拓宽育人边界
活动现场,省市技工院校代表与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签署了“大思政课” 教育实践馆校合作协议。
“技工院校学生是未来技能人才的主力军,既要精技艺,更要明大义。”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主任李凯表示,此次合作旨在推动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用政协文史资源浸润学子心灵,助其树立技能报国信念。
据介绍,该中心将向合作院校开放三大特色文史资源,包括解锁“人民政协与新中国诞生展”等核心展陈,组织学生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将VR沉浸体验等资源送进校园,以及依托“青年百姓提案”平台,指导学生撰写提案,让履职现场变身育人课堂。
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姜兴莹阐释了此次合作对学校思政教育的关键意义:“此前,我们已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生产工厂、教育基地,搭建了多元化的实践育人场景;而此次与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签约合作,正是为了整合更多优质社会资源,为‘政治协商’这一思政教学模块,提供独一无二的实体化支撑,让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围绕馆校合作资源的落地应用,广州市技师学院院长张利芳明确了“双向联动” 的具体实施路径。她表示,学院将通过 “请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的模式,最大化激活合作价值:一方面,依托学校话剧社等文化载体,将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感人故事搬上舞台、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史资料背后的温度与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学生实践机制,每年遴选不少于 10 名优秀学生担任场馆志愿讲解员,让学生在讲解服务中深化对民主政治实践的理解,真正从 “旁观者” 转变为 “参与者”。此外,学院还计划以广州 “有事好商量” 等民主协商特色平台为切入点,打造系列思政精品微课与微视频,推动政治协商故事在校园内外多场景传播,扩大育人覆盖面与影响力。
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构建的高度,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根指出,这种校地协同模式将为学校 “红色铸魂 + 工匠育人” 特色体系注入新动能,推动思政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 升级,真正“活” 起来、“实” 起来。“我们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开发一批融合文史资源与专业特色的定制化课程模块,例如为机械专业学生量身设计‘工业发展与民主协商’主题课程,让学生在追溯行业变迁脉络的过程中,直观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他补充说,学院还将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政协委员共同组成的跨领域教学团队,通过师资协同、内容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无缝衔接,最终达成 “育人于无形、润物细无声” 的理想育人效果。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通讯员 杨馥榕 邱淘东
图片:学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