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连片的避雨棚下,红彤彤的高钙苹果挂满枝头,像一串串“红玛瑙”点缀在翠绿枝叶间,果香四溢……深秋时节,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广农社区葫芦坡苹果种植园里,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山海协作,齐心奔富。在广州市黄埔区和长顺县双向奔赴、共同努力下,长顺高钙苹果今年喜迎丰收,3.5万亩种植面积中3.2万亩进入投产期,预计年产量达8.9万吨,产值约9亿元,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从“靠天吃饭”转向“科技保收”
“我经常过来采购,今年都买了8000斤高钙苹果了!”在广顺镇经营着渔子夕山庄的范友琼,自从尝过长顺高钙苹果后就念念不忘,“这苹果又甜又脆,汁水还足,拿来免费送给山庄的客人品尝,大家都赞不绝口。”
这一次,她专程驱车赶来,一次性订购了1000斤,“好东西就该分享,以后还会常来采购。”像她这样的回头客不在少数,每到苹果成熟季,来自贵阳、安顺、都匀等地的游客和采购商络绎不绝,让采摘园热闹非凡。
作为贵州省内苹果“南翼”核心区,长顺县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投入,借助粤黔协作资金300万元,其中200万元建成避雨棚、防雹网400余亩,100万发展苹果种植,配套人工气象炮站预防灾害,推动苹果种植从“靠天吃饭”转向“科技保收”。
“以前靠天吃饭,遇到极端天气就减产减收,现在有了避雨棚、防雹网,再也不用愁了。”沈贵权水果采摘园负责人沈芳碧介绍,得益于配套设施的完善,今年果园迎来大丰收。她的120亩果园今年亩产较往年提升近30%,套袋数量增至近50万个,“游客进园采摘价6元/斤,品质好了,销量和价格都上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全面推行套袋技术和成熟季铺设反光膜补光等精细化管理措施,长顺苹果3到5天即可实现果实均匀着色,既保证了外观品相,又提升了内在口感,让“高钙苹果”的口碑持续发酵。
从果园到大湾区市民“餐桌”
“长顺属于暖冬区域,加上独特的土壤和光照条件,让我们的苹果比北方主产区成熟期提前一个月以上。”长顺县农业农村局种植发展中心蔬果科科长刘松介绍,长顺高钙苹果之所以品质出众、上市早,离不开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
立足长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长顺小组充分发挥“黄埔所能”,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引进、市场开拓等方式,助力长顺因地制宜壮大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扎实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从田间地头的标准化种植,到分拣包装的精细化处理,再到线上线下的多渠道销售,长顺县在黄埔区持续用力帮扶下,逐步形成一条从果园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长顺高钙苹果不仅占据贵阳周边鲜果市场,还通过线上平台和商超渠道,走进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居民餐桌,依托粤黔东西部协作机制,通过消费帮扶、产销对接,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千家万户。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长顺县农工局副局长刘宗朝表示,“将加大喷滴灌和避雨棚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水果深加工方面积极谋划果干、果酒、果酱等项目,同时适量搭配晚熟品种,拉长苹果上市期和采摘期。此外,还将深化农旅融合发展,让游客春可赏花香、秋能摘鲜果,在体验田园乐趣的同时,带动果农多元增收。”
在粤黔协作精心浇灌下,这颗小小的高钙苹果,不仅成为长顺农业的一张响亮名片,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让更多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分享红利,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侯博文 龙再刚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