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几个镇绵延50公里还没有大型冷库,这个冷库项目建成后,将补充产业链‘最后一公里’短板,服务好周围几个镇的农业生产。”日前,驻湛江雷州市杨家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杨家镇工作队”)再一次到相关企业调研,谋划如何扶持大型冷库项目建设,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是继打通环镇北路“交通最后400米”,解决一到节假日就拥堵的问题后,有望为雷州“三家一水”地区发展做出的另一件民生实事。
新快报记者日前走访了解到,驻杨家镇工作队长远谋划,正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为增强区域持续“造血”动能而努力。
筑冷链基石
畅通产销“最后一公里”
驻杨家镇工作队由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人民政府牵头,广州市公安局南沙区分局、南沙区水务局和广州南沙公共资源控股集团派员组成。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在这个关键阶段,工作队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下一步将如何发力?
“经过四年多来的帮扶,杨家镇在产业、民生设施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当前主要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入手谋划帮扶项目,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扶民生,为增强乡村全面、持续振兴打好更坚强的基础。”驻杨家镇工作队队长王炎章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家镇是一个半洋田半山坑的传统农业大镇,盛产甘薯、水稻、菠萝、毛豆、芋头、甘蔗等经济作物。尤以甘薯、水稻产量居雷州全市之首。但一直以来,杨家镇以及周围的唐家镇、纪家镇、企水镇等“三家一水”地区都没有大型冷库。杨家镇的农产品要用冷库,需要跋涉运输到30多公里外的龙门镇,非常不方便。
日前,当了解到广东湛润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湛润公司”)有意投资大型冷库项目后,驻杨家镇工作队多次到公司调研并表示大力支持。“我们正在深入谋划,如何通过合作共同推动项目落地,以打通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促进更多产业高质量发展。”驻杨家镇工作队表示。
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大型冷库选址省道S373杨家镇琛来村段路边,离附近高速路口仅五六公里远,交通非常便利。湛润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小雄告诉记者,冷库项目初步规划占地约7000平方米,同时计划在旁边建设一个果蔬交易中心,实现农产品销售、冷链一条龙服务。“预计建好后可服务周围4个镇20万余农户,破解‘三家一水’4个镇50公里内没有大型冷库的短板”。
刘小雄还介绍说,在冷库选址地块的附近,由湛润公司投资建设的雷州田园乐园科普研学馆项目已做好规划,正在动工,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200亩,将建成集农耕、研学、文旅、特色民宿于一体的文旅项目,带活杨家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填补周边缺少大型乐园的空白,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拓400米坦途
畅通城乡“主动脉”
冷链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通畅的交通。建设大型冷库为“三家一水”地区补全产业链还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但为“三家一水”地区补全交通短板已初见成效。
在杨家镇一条长约1800米的环镇北路,两辆车迎面驶来,快速实现会车。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单行道的泥路。
省道S373是杨家镇内的主干道,也是通往雷州市“三家一水”地区的必经之路。以往每到春节、清明、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杨家段总要出现严重拥堵,原因是连接省道S373的这段环镇北路“卡了脖子”。
“杨家镇全镇有25个行政村158个自然村,省道S373把杨家镇一分为二,环镇北路连接北片80多个自然村,同时也是通往唐家、纪家、企水三个镇的分流要道。”王炎章表示,在第一批帮扶工作中,驻杨家镇工作队投入“631”专项资金400余万元,修建了通行桥梁和1.4公里双向水泥路,第二批队员进驻后接续帮扶,投入230万元自筹资金,实施杨家镇对琛来河安榄段河道道路加宽工程项目,将最后400米泥路进行硬底化并拓展了路面,补齐了交通短板,为杨家镇北片8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打通节假日省道S373杨家镇段的交通堵点。
强种业“芯片”
夯实发展“硬支撑”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雷州黑糯米是雷州半岛当地的传统特产。作为雷州黑糯米的重要产区,“杨家黑糯”正逐步发展成为杨家镇另一特色农业品牌。但目前雷州黑糯品种还属于原始种群,因连年种植,面临着纯度下降、品种退化等问题。
工作队进驻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指导、引荐展销、宣传造势、消费帮扶等方式,全方位、全链条支持“杨家黑糯”发展壮大。作为工作队的帮扶车间,广东凯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所在的“杨家黑糯”基地除了生产初级农产品外,已发展出黑糯粽子、香米饼等深加工产品,带动了当地就业。
为了补好种苗“芯片”的短板,驻杨家镇工作队积极对接科技特派员团队到杨家镇调研水稻育苗基地,以科技赋能确保水稻育苗质量与生产进度。现在“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任务“雷州半岛黑糯米的提纯和复壮”已经获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并在工作队挂牌。
其实,驻杨家镇工作队已不止一次联合科技团队为黑糯米产业发展解决问题。除了品种提纯复壮,此前,科技特派员团队还提出创建光不敏感型雷州黑糯米、研发杂草稻防控、共建科技小院等合作方向,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助力水稻种植新质生产力发展。
塑手工品牌
激活乡土“软实力”
“最远的有海南的摊贩来井尾坡摆摊!”每年农历三月廿二这一天,杨家镇井尾村西汀村的荒坡上总是人山人海。原来,这一天是循“妈祖”而成市的“阴阳圩”,集市专门设于坟茔密布的野地,无固定建筑,这个独特的民俗活动在当地已流传数百年。
在这一天,最初交易以竹器为特色,涵盖农具、家具等手工制品,现代逐步扩展至家电、服饰等多元商品。活动融合游神、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最近活动数据显示,“趁圩”单日吸引人流3万余人次。井尾坡“妈祖文化节”及“阴阳圩”,不仅留住了村民们的乡愁记忆,还拉动了消费,增加了群众收入。
“这种独特文化带来的消费潜力,值得我们深挖。”王炎章告诉记者,工作队专门对“阴阳圩”现象做过调研,了解到当地很多手工艺人做出来的篾器、木器等,虽然耐用但相对简陋。下一步计划扶持成立强村公司,以“阴阳圩”为文化背景塑造本地手工品牌。此外,指导手工艺人做优做强,出品既要是“阴阳圩”当日售卖的精品,也能是日常销售的网红产品,“希望以此能补齐当地文化产业的短板,增强内生动力”。
从打通“交通最后400米”到谋划“产业链最后一公里”,从为黑糯米注入“科技芯片”到为百年“阴阳圩”谋划新生,驻杨家镇工作队正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将帮扶的种子播撒在田野乡间。这些看似独立的项目,实则环环相扣,共同编织着一张增强区域“造血”能力的振兴之网,努力推动当地朝着强镇兴村富民的方向稳步迈进。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 飞
责编:蔡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