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家官方特许零售店10天销量近千万元,多款盲盒上架秒空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岭南美学元素惊艳刷屏全网,鳌鱼腾空、木棉绽放,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萌动全场,水舞台与“喜乐包”等创意设计亦备受好评。这场文化盛宴不仅点燃了观众热情,更直接转化为文创市场的消费热潮。
记者走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时发现,多款盲盒限购上架秒空,有人专程驱车跨市扫货,有人提前几个小时排队抢购……广州文化集团产业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彭浩告诉记者,过去10天,该公司旗下的约40家特许零售店总业绩接近1000万元,超过此前10个月的总和。
●记者走访
热门产品供不应求
市民直呼“一盒难求”
11月12日上午,新快报记者来到正佳广场东北门的特许零售店,发现门口排起了“蜿蜒长龙”,粗略判断近200人,店内也是一番人头攒动的景象。“熟客”陈女士告诉记者,这次和她几周前的购物体验已截然不同。
三周前,陈女士曾到此为小儿子购买吉祥物周边,那时店员还能一对一为她详细介绍产品,现在人多得比肩接踵。这次她计划加大力度,采购一批产品送给亲友以及远在哈尔滨读大学的大儿子。从优哉游哉地进行选购到热闹“赶集”,陈女士的体验是十五运会文创热度飙升的生动缩影之一。
“十五运会开幕后,热门产品即使一直补货还是供不应求。”门店工作人员表示,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店内客流不断,尽管热门盲盒实施“每人限购一个”的措施,每天上午10点准时开售,但还是有很多人七八点就在门口排队了,300-500盒的三国醒狮萌团盲盒,大约一小时就售罄了。
记者观察到,排队埋单的队伍中,不少人挎着满载的购物篮,而收银台上张贴的“十二生肖系列盲盒暂时无货”手写告示也印证了产品的火爆。来自佛山的黄女士特意带女儿秋假期间跨城采购,她说:“佛山人对醒狮文化情有独钟,对醒狮版‘喜洋洋’‘乐融融’更是毫无抵抗力。”广州本地的许先生直呼“一盒难求”:“为了买到三国醒狮萌团盲盒,我把广州几十家门店都跑了个遍,现在市中心中轴线的门店位置我都能随口报出来。”
据十五运会组委会消息,为方便市民游客购买到心仪的特许商品,本届全运会开设线下特许零售店超700家,其中广东省内600多家,线上特许零售店70多家。
11月初已加单生产
下周迎大规模补货
“1月启动周边零售时,完成首个500万元业绩用了9个月;但仅11月前10天,业绩就近1000万元。”广州文化集团产业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彭浩坦言,业绩井喷让供应商和生产商有些措手不及。
11月初已加单生产,目前供应商已陆续加单,预计下周大规模补货。“但不同产品生产周期不同,‘三国醒狮萌团’‘十二生肖系列’盲盒制作需25天左右。市场上现有的盲盒存货多是国庆前下单定制生产的,我们会按照这个时间点倒排,均匀地向各个市场投放。”彭浩说。
记者了解到,十五运会周边文创最初仅几十款(毛绒玩具、徽章等),随着企业和供应商的陆续加入,现已扩展至2800多款,覆盖文具、服饰、潮玩、贵金属及乡村振兴商品等全品类,精准响应市场需求。
文创产品频出爆款
岭南基因成“圈粉”密码
●爆款1
“喜洋洋”“乐融融”
社会公众对“喜洋洋”“乐融融”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吉祥物的初始功能
“喜洋洋”“乐融融”的设计团队由广州美术学院资深设计人员组成,主创刘平云既是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也是“冰墩墩”设计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从“一墩难求”的冰墩墩到全面开花的“喜洋洋”“乐融融”,他表示,“冰墩墩”的成功,为此次十五运会吉祥物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团队在具体设计中有了更明确的优化方向。
设计上进行1∶1“头身分离”
还特意加上了“脚”
刘平云介绍,“冰墩墩”当初因身体结构过于浑圆、缺乏头身区分,导致人偶服装显得笨重,不利于现场互动与表演。针对这一痛点,“喜洋洋”“乐融融”在设计上进行了1∶1的“头身分离”,使得角色动作更加灵活自然,更适合动态展示与公众互动。此外,设计团队在中华白海豚的原型基础上,特别为其加上了“脚”,增强了吉祥物的具象化与亲和力。
刘平云认为,此次黄飞鸿文武学校的学生们扮演的“喜洋洋”“乐融融”人偶在会场内外广受好评,印证了团队前期的考虑是正确的。
此外,与“冰墩墩”时期相比,广东制造业的产能与供应链响应能力已今非昔比。当年“一墩难求”的市场热度背后,也夹杂着盗版仿制品的困扰。如今,面对公众对“喜洋洋”“乐融融”周边产品的热情,本地的生产与授权体系已能够更加从容地满足市场需求,为正版形象的传播与商业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萌系”元素的运用
拉近了吉祥物与公众的距离
在刘平云看来,尽管设计语言与市场环境在变,但团队始终坚持一套核心的创作方法论——在地性、相关性、时代性。这不仅是“冰墩墩”成功的关键,也是“喜洋洋”“乐融融”得以深入人心的根本。
在地性体现在吉祥物原型选择上:中华白海豚是全球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民族认同感,更因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敏感性,近年来频繁现身于港珠澳大桥附近海域,成为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脚。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群居动物,中华白海豚集体行动的习性,也精准呼应了粤港澳三地“团结、奋进、拼搏”的体育精神内核。
相关性则表现在吉祥物与区域发展的深度绑定上。通过将白海豚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物种纳入设计,不仅提升了形象的文化厚度,也让大湾区的地域特色与生态理念得以具象传达。
时代性的体现,则是设计团队对年轻群体与家庭受众情感需求的敏锐捕捉。圆润的头部、憨态可掬的笑容、鼓鼓的肚皮、肉乎乎的手臂……这些“萌系”元素的运用,不仅拉近了吉祥物与公众的距离,也赋予其强烈的亲和力与传播力,使其兼具观赏性、社交属性与商业开发潜力,为后续周边产品矩阵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希望“喜洋洋”“乐融融”
从赛事限定变为湾区常驻
刘平云坦言,吉祥物在十五运会筹备与举办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赛事、传播设计理念、吸引公众关注。随着赛事的推进,他更希望“喜洋洋”“乐融融”能够实现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型”——从单纯的赛事吉祥物,逐步成长为代表大湾区的“常驻文化符号”。
“实际上我了解到,很多民众是通过这两只吉祥物开始关注全运会,关注大湾区,我们实现了用设计进行关注转化的目标。”刘平云说。
然而,目前按照版权法的一般规定,赛事结束后,吉祥物的版权往往会被收回,难以继续进行公共传播与文化延伸。对此,他呼吁,未来能够在版权政策上适当“松绑”,让这些承载着区域文化与情感价值的形象,从“公共性”回归“公益性”,从而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毕竟,社会公众对“喜洋洋”“乐融融”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其作为运动会吉祥物的初始功能。
●爆款2
鳌鱼
未来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中
鳌鱼会成为创意使用重点
27米长的巨大鳌鱼是如何诞生?如何实现自由翱翔的梦幻效果?11月13日举行的“湾区全运 广州创意”媒体采访活动上,十五运会开幕式美术总设计尚天宝公开揭秘。
发挥了岭南用色的极致
把凤尾鲤鱼的大尾巴嫁接到鳌鱼身上
尚天宝透露,郎昆导演一直要求这次全运会开幕式一定要做老百姓喜欢的节目。在采风和走访的几个月里,他发现广东的老百姓对鳌鱼这种神兽很有感情,而且鳌鱼也非常漂亮。粤港澳大湾区很多地方都有鳌鱼灯,也有耍鳌鱼的传统,证明大湾区的老百姓对鳌鱼这种神兽情有独钟。“我们就想,龙和凤在平常演出当中出现、使用很多,这次能不能把鳌鱼搬上舞台,构成一个大的表演形式。这个创意就应运而生了。”
不过,全运会开幕式设计的鳌鱼造型和传统意义上的鳌鱼有些许不同。保留了龙头、鱼身,但是尾巴部分做了特殊处理。“这是因为我希望它在游弋的过程当中更飘逸。我就把这种凤尾鲤鱼的大尾巴嫁接了进来。这种基因能让这只鳌鱼在飞翔过程当中发挥更好的自由绕流性。我也加大了鱼鳍,鱼身参考了金龙鱼的鱼身,把红色、黄色、金色、蓝色,还有岭南特有的一些不饱和色,都植入进去,发挥了岭南浓郁用色的极致,让它一眼看上去就感觉很独特。说白了,就是让它更好看。”
分段充气让鳌鱼变得灵动
从非遗制作中借鉴了老祖宗的智慧
让这只长27米的鳌鱼飘浮在奥体中心的上空,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因为填充氦气的气球在达到一定体积的时候,容易成为规整的、死板的物体。而大家希望让这只鳌鱼能通过技术手段,像在水里游弋一样,自由地在空中飘逸。不仅头和身体要摆动,尾巴要飘散,这就带来了巨大的难题,以前也没有人做过。
“我们通过6-8个月的时间,一直在揣摩这个充气物的物理关系。最后我们采用的是分段处理法。就像以前我们小朋友玩的玩具蛇一样,那我们把鱼头、鱼鳃、鱼身各分成五六段,然后把尾巴分成若干段,在气膜与气膜之间留合理的活动空间。用软性的材料作为中心的连接,让它可以左右摆动,上下弯折。这也是从我们非遗制作当中,借鉴了很多的知识,都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鳌鱼飞天靠人手操控
人鱼合一造就了翱翔游弋的表演
当气膜试验成功以后,团队再用大飘纱彩绘作为整个的外包装,使下面呈现流出很多流苏的感觉。然后就是在气膜的状态下去做大量的实验,找到空气和氦气的升空比,要让这只鳌鱼不能升力过大,底下拉扯鳌鱼的演员们会拉不动就飞跑了。“目标就是组合出来一个活灵活现的仿生体鳌鱼,鳌鱼的动作靠人手操控,回归人本就像舞龙舞狮一样,人与道具的互相赋能。”
在道具制作完成后,二三十个武校的学生每天勤于锻炼,跟这个不受控的空飘鳌鱼一直在做搏斗,最终让人和物融为一体,人鱼合一,造就了能在空中自由地翱翔游弋,像神话一样的表演。“我们会把鳌鱼留给大湾区的老百姓,把这个彩头留给大湾区的老百姓。”
广州文化集团产业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彭浩表示,鳌鱼在这一次十五运会开幕式确实备受关注,它也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今后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中,鳌鱼会成为创意使用的一个重点。“已经在考虑当中。”彭浩说。
文创周边何其多
谁是你的心头好
●更多爆款睇真D
@“广州喜乐包”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每位现场观众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伴手礼”——一只印着“喜洋洋”“乐融融”元素的“广州喜乐包”。该包凭借独特的设计巧思和超强的互动感火速出圈,不少网友都在询问“喜乐包”何时能上链接开卖。
设计师曾振伟揭秘,灵感源自吉祥物最具辨识度的圆眼睛和微笑唇。“背包本身是二维平面载体,尤其是远观时,如果只是简单印个卡通形象,小尺寸下很容易显得模糊或单调。而当人们远远看到包上那两个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自己时,就会想要和它交流,想知道它是什么。”曾振伟说,“广州喜乐包”不仅赋能赛事,更能提升广州商业文化影响力,“广州是商业潮流引领者,我们要借机再推一把。”
@“利是封”门票
十五运会开幕式门票不仅是入场凭证,更是一件浓缩岭南文化的创意载体。广东省广集团第二事业群营销中心总经理毛义浔用四个关键词解读其设计。
岭南风:“我们以粤港澳家喻户晓的岭南风格为造型基础,搭配中国红传统色。”毛义浔说,观众还未进场馆,就能通过这张门票感受到岭南大地的温暖与真挚祝福,这是设计的核心情感抓手。
竖版设计:这是国内大型赛事门票首次采用竖版,毛义浔坦言这一选择既顺应竖屏时代的分享与阅读习惯,更展现盛会“勇立潮头”的创新姿态。
历史印记:票面核心元素是奥体中心(是十五运会的场馆,也曾是九运会的场馆)顶部俯视图,15道金线寓意十五届全运会,亦象征跑道与拼搏的体育精神。“在承载全民记忆的场馆上做设计,是对历史的致敬。”
立势:“利是”谐音“立势”,代表大湾区兼容世界、传承历史的新气象。毛义浔表示,这张门票不仅是入场券,更是大湾区文化自信的缩影。
采写:新快报记者 程羽 李佳文
摄影:新快报记者 程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