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男子因母亲突发急病离世,于是骑着摩托车赶回去奔丧,由于着急,走上了禁止摩托车行驶的北京四环主路。交警拦下男子后得知其母亲去世的特殊情况,立即安排放行。很多网友在视频评论区赞扬交警的人性执法。
这则新闻很让人感动。好多网友表示自己看哭了。男子在遭遇警察拦车后,哭着说“我妈没了”,这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母亲离世,自己不在身边,当下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快赶回家去。这样的场景无需再进行过多的解释,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对于一个丧亲的个体来说,只有他自己能够完全体味悲哀的重量。
但这不意味着别人就不能共情他的痛苦。有网民留言:“我妈要走的时候,我也是一路哭到家的。”“能感同身受,那种止不住的痛哭。接到电话说爸爸不行了的那一刻我站不住了。”许多留言都表达了类似的心声。男子的哭声里是人伦、是亲情、是孝悌。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的情感基础,使人们对男子的“慌不择路”有普遍的理解。
交警也不例外。交警喝停之后,从男子的哭声里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他通过简短的上报之后迅速放行,还对男子说,师傅节哀,不好意思,耽误您了,慢点儿啊。男子的哭声让人感到悲戚,交警的放行则带来温暖。在维护规则时葆有温度,而不是机械式执法,这是处置交警之让人点赞处。
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之所以成为引起广泛共鸣的暖心事件,在于看似简单的“相互理解”。男子被截停后,他理解警察执法的刚性,承认错误,说明了自己的处境;交警在得知原委后,理解当事人的心急如焚,上报后放行,做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网友理解当事人的遭遇、交警的职责,在舆论场上体现了支持放行、点赞交警的普遍共识。我们常说的和谐社会,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相互理解”经常和“换位思考”平行并列。我们说这个事件主要是因为相互理解,其实也是换位思考。这说起来很简单,但在生活中,有时它实在显得稀缺了些,所以常有龃龉冲突的发生。但是人性的幽微复杂向来如此,因此才需要不断地净化提升。
文 | 羊城晚报评论员 林如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