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17日,“空间的对白:儿童的一百种‘玩’法——儿童立体空间课程成果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岭南美术文献中心举办。本次课程展览是广东省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立体空间)》系列展览,《童艺·童境·童智——美术学(师范)专业的儿童美育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时也是广东省科技厅《“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项目》从乡村儿童美育开展乡村振兴的活动。
“这个展览,正是融合美育最美的写照”
当日,广州美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慧平,广州市启明学校何庆辉校长、杨兆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王斯宇、肖洵,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副镇长黄伟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曹宇星、广州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张健、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钱磊、广州美术学院校史编修室副研究员赖志强,广州美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外聘教授李崚、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吴锦江、美术馆副研究员陈华辉,广美幼儿园园长韩玮,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毛一山,岭南画派纪念馆谭景聪,广州美院美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李琳、教师麦绮琪,《020艺术观察》主理人黄伟哲以及本次课程的负责人、广州美院美术教育学院教授欧阳莉,项目组成员、广州启明学校副教授沈玉文和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李晓媛等嘉宾出席了活动。活动由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图书馆岭南美术文献中心主任吴文洁主持。
吴慧平在致辞中表示,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感知方式和表达语言。通过触觉、听觉、空间建构,孩子们正在用一百种方式“玩”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我相信,这次展览不仅是对课程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儿童美育未来方向的积极探索。”
广州市启明学校校长何庆辉在致辞中强调,广美的师生不仅带来了专业的艺术视角,更以开放的心态走进视障孩子的感知世界,与他们共创出《呼吸协奏屋》《心灵的小屋》《读见》等触觉可感、心灵可通的作品。“这不仅是艺术的共创,更是教育的融合。我们启明学校一直致力于推动特殊教育不是‘隔离’而是‘共生’,不是‘怜悯’而是‘平等’。今天这个展览,正是融合美育最美的写照。”
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副镇长黄伟任对这次活动高度赞扬,他认为,泰美镇能够吸引到大专院校尤其专业的美术院校走到乡村基层,开展美育交流,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互动,也对泰美镇的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多的促进作用。
蒙眼教具创作体验环节
感受视障儿童的不容易
欧阳莉介绍,本次课程让美术教育学院23级“家庭与儿童”专业方向的学生分成了三组,分别对接广州市启明学校、博罗县泰美镇乡村小学、广州美院幼儿园以探索出“视障儿童共创作品”“乡村儿童共创作品”“城市儿童共创作品”等。其中,“视障儿童共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非视觉感官(触觉、听觉、嗅觉)在立体艺术中的表达方式,强调材料的质感、空间的声音、形态的可触性,发展无障碍艺术语言。“乡村儿童共创作品”则鼓励学生利用乡土材料、自然元素与在地文化资源进行创作,结合乡村环境与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艺术表达。“城市儿童共创作品”在于聚焦多元媒介、科技融合与个性化表达,引导儿童在二维至四维的艺术路径中发展立体思维与创造性想象。
活动现场,为让嘉宾学者们更深刻地理解视障儿童的世界,主办方特别策划了蒙眼教具创作体验环节,每位嘉宾分别戴上眼罩,然后通过触感、嗅觉等非视觉行为判断物品进行艺术创作,短短20分钟的体验,嘉宾们几乎都是第一次在非视觉情况下创作了作品。
在欧阳莉主持的儿童美育教学研讨会环节上,嘉宾们分别分享了自己的体验,“震撼”与“无助”几乎成为了大部分嘉宾蒙眼状态的感觉,当视觉正常的人突然只能依靠触感和嗅觉判断事物时,仿佛突然失去了方向,无论是视觉还是心理,可参照的锚点顿然消失,对事物的判断甚至“错漏百出”,在内心希望塑造与现实模样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当所有人摘下眼罩的那一刻,看到自己的作品时,无不莞尔一笑,并一致感叹,“原来视障儿童的世界是如此不容易。”
本次别出心裁的策划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到场嘉宾对视障儿童世界的理解,并在研讨会上围绕“触觉作为语言:非视觉感知在儿童美育中的可能性”“城乡儿童的美育差异与融合路径”“特殊儿童的美育实践:从‘被看见’到‘共同创造’”“立体空间课程的教学转化与社会延伸”“儿童作为共创者:教学中的角色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