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零碳空间·设计之问”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岭南美术文献中心举办,本次研讨会是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鸿雁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2024年主题案例征集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空间设计案例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成员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珠海科技学院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卫光,广州美院副研究员吴文洁、副教授吴锦江和研究生陈琦。
现场,陈鸿雁介绍了研究项目涉及的五个案例,分别是广州市越秀公园、广州碳中和主题园、广州市儿童公园、深圳零碳公园、深圳国际低碳城。他组织团队分别以田野考察、文献研究、设计实践等方法围绕低碳技术或材料的应用、低干预的实现、地域文化的融合、低碳公共空间体验与艺术作品呈现、教育、文化的引领性等内容探索。
围绕“零碳空间·设计之问”主题研讨时,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庆洲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分析了客家围龙屋的民间智慧,他认为,“客家民居类型很多,而以围龙屋最具深层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及其哲理意匠和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智慧。”他认为,围龙屋能与时俱进、有机生长,即随人口的增加,可以加建扩大而保持其中轴线和格局不变,这是其一大特点。“客家人居住的多为山区,围龙屋、五凤楼选址山坡地,少占农田,风水林、化胎、围龙屋,又可防止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传统的生态、有机建筑。”
吴卫光分析认为,“双碳”标准下的城市公园设计代表着城市绿地建设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单纯的“绿化美化”转向“生态系统服务”,从“景观营造”转向“碳汇工厂”,从“短期效益”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吴卫光表示,“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进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随着碳中和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低碳公园、零碳公园、碳负性公园出现在城市中,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作为园林方面的代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处长李晓雪表示,感谢陈教授为广州市零碳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具有深度的研究,其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空间设计协同网络和可复制、模块化、可推广且极具地域性文化的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州市越秀公园部长李庆天表示,碳中和空间设计研究为越秀公园的零碳公园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以低碳游憩环境串联起越秀公园的历史文化节点,是“科技+文化”的低碳融合。
在广州市越秀公园主任刘兴跃看来,研究团队在越秀公园不但做了研究,还做了落地的实践。其中这两年的新春灯会,陈教授以低碳的方式介入和落地,得到了央级媒体的关注,形成了一种新的低碳文化力量。
守望地球(广东)环境保护服务中心副理事长罗冰认为,以低碳公共艺术作品转译和阐释碳中和空间,形成了空间即课堂的公共传播模式,碳中和空间非常具有创新价值。
当天,还有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杜肇铭,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博士乔国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张俊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周羽,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欧阳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博士胡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博士郭宜章,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吴锦江,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杨颋,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擎,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张莎玮,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梁丽韵,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周立均,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峦,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陈瀚,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翁威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许树贤,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陈国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陈加强,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郭丹,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教授、博士曹思敏,华南农业大学教师、博士张鹏,广东工业大学教师、博士刘怿,广东财经大学教师、博士傅昕,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教师、博士杨思宇,澳门科技大学博士郑东,肇庆学院教师、博士何鸿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师、博士谢旭升,广东培正学院教师、博士黄煜程,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袁玉华,广州华商学院教师、博士李子,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教师黄乐乐,广东白云学院教师何炜轩,广州南方学院教师陈俊州等来自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表达了深刻的观点。(梁志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