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加益镇合江村合江小学。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槌”,面对有着33个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655户52302人且分散贫困人口居于279条村的脱贫攻坚战役,罗定市委强党建引领、强干部队伍、强特色产业,思想认识和产业升级全面抓,走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新路径,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八个字做文章,始终把“产业脱贫”作为最有效、最稳健的长效脱贫机制持续而稳定地推进。
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按要求标识退出,这一结果的取得,与罗定市积极探索党群联动、整合本地资源、大胆尝试产业发展全新模式密不可分。
【1】
统筹集中连片发展,传统农业升级换代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西江走廊交通要冲的罗定市,史称“扶绥重地,门庭巨防”,换句话说,罗定这地方山多耕地少,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10座,可用耕地面积却连片不起来……
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罗定市委紧抓四个“超前”:超前研判、超前部署、超前行动、超前预置,在强化党委统揽、强化支部建设、强调干部带头的“三强”基础上,始终强调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重要性。
罗定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但如要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必须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生命力,必须要摒弃小农经济“散小弱”的弊端,真正向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全产业链模式靠拢。
为此,罗定市委先后出台《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工程规划方案》《罗定市新时期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规划方案》等文件,以南药(罗定肉桂)、稻米等作物为主要依托,规划出8大特色产业扶贫片区,发展种植各类南药46.77万亩、示范基地42个,建立省内首个面积20.13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92个,省定贫困村村集体均收10万元以上,落实帮扶到村项目1777个、到户项目137万个,在家有劳力贫困户参与产业合同签订率93%,资产收益参与率97%。
连串数字背后,是“公司+理事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是租地+股金+务工数位一体钩织起来的增收网络,更脱不开就业技能培训的“幕后身影”,协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罗定稻米节”“肉桂之乡”“蒸笼之乡”“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罗定市扎实稳步统筹推进特色扶贫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逐步构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的乡村振兴体系,激活新农村自我复兴的内生动力。
■罗定市榃滨镇肉桂产业种植基地。
【2】
苹塘镇瑞平村:
找准优质产业,发挥人社职能
“多数贫困人口思想比较保守,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相对安于现状。”云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瑞平村第一书记赖金福谈起瑞平村的扶贫工作时说,瑞平村是云浮市人社局、医保局共同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96人,扶贫扶志扶智,如何激发起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这是每个参与扶贫工作的人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底子薄、基础差,一方面人的意识也不够到位,再一个村集体经济同样处于薄弱的发展初期阶段,可依靠的集体产业不多,这样的态势下,找准优质产业作为“助推加速器”就相当于是一剂“猛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绿色创收型’和‘产业带动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赖金福说。
借助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及运营管理,建立起瑞平村笼养鸡综合养殖项目,占地约50亩、投入300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自动化笼养鸡基地,2018年7月投入使用至今,实现收益58.87万元,其中贫困户总收益44.88万元,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增收2736.92元,村集体增收13.99万元。“我们还有一个金煌芒种植项目,是把村里闲置的土地盘活利用,由党员中心户辐射带动贫困户及村民种植,2020年是第一年挂果,卖出了10万斤芒果,收入3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约12万元。”
发展产业之余,就业技能的提升是促进贫困人口实现就业稳定脱贫的另一“抓手”,是另外一种形态的“造血”功能,“充分发挥人社部门在就业创业服务方面的职能优势,了解贫困户需求、宣传发布相关招聘信息、让企业优先选用贫困户等系列措施,体现了我们人社部门的担当,也在就业帮扶方面切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至记者发稿时,瑞平村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96人已全部达标实现脱贫,年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3649.94元上升至2020年的14776.34元。
【3】
黎少镇大塘村:
借力使力齐头并进,站在“基础”的肩膀上
位于罗定市西的黎少镇属丘陵地带,农业和林业经济虽有一定基础但不算雄厚,“我们大塘村交通条件落后,留在村里的村民老弱病残较多,文化程度偏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灌溉难,就是这里主要的致贫原因。”南海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驻大塘村第一书记吉峥告诉新快报记者,基于原有的传统种植基础,大塘村在推进产业扶贫的工作中,主要采取“借力使力”“齐头并进”的做法。
■罗定市黎少镇光伏发电项目。
“借力使力”借的是云浮市南药(罗定肉桂)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及罗定本地种植肉桂的传统基础,一方面投入扶贫资金参与产业项目,产生动态效益分配,覆盖96户贫困户380人;另一方面根据贫困户自身意愿,利用省统筹资金发放肉桂苗,给贫困户参与种植产生效益。而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牛大力种植产业,也是大塘村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之一,规划了400亩种植基地,2017年已完成种植50亩,贫困户入股种植48880株,覆盖44户188人。2018年继续扩大牛大力种植规模,用省统筹资金163.8万元与罗定市经济贸易发展公司合作种植136.5亩,按年收益8%的比例合作5年,覆盖96户378人。
截至2020年11月底,大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403人全部达到八有标准,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年人均收入也均超过广东省考核标准9061元。
【4】
加益镇合江村:
教育医疗保险,“三驾马车”立体保障
罗定市加益镇合江村,位于两省(广东、广西)三地(罗定、茂名、信宜)交界处,看似多地相交,实是偏远山区,一向缺乏较有力的支柱产业,是以“历来穷、收入低”几乎成了此地标签。偏还“屋漏又逢连阴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曾一度是导致当地民众贫上加贫的主要原因。
合江村的产业项目也锁定了罗定本地特色优势的肉桂,但从2016年广东省公安厅定点帮扶以来,硬是在基础民生问题的保障上巧做文章,剑走偏锋,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形成了“三驾马车齐驱”的“保驾护航”态势。
■罗定市加益镇合江村桂皮加工厂。
首先是兴教育,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升级改造合江小学的硬件设备设施;再投入20多万元兴建幸福厨房解决学生们吃的问题,提供夏冬两季校服球鞋解决穿的问题;继续投入50万元启动教育助学扶助基金,并规定每年村集体收入中固定划拨30%作为基金对贫困户子女给予资助;引进教师人才,完善师资力量,同时在校园内开展积分奖励制度,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然后是补医疗短板,村镇联合,院站共建,以合江村为中心点,联合加益镇卫生院,辐射加益镇,满足日常诊疗需要。
三是联合保险公司定制专设险种,实现贫困户“一户一保”的定制化重疾和意外商业保险,“从2017年到现在,总共有50名贫困户获赔了20多万元。”广东省公安厅驻加益镇合江村第一书记黄文学告诉新快报记者:“我们还设立了村医疗救助基金,自费部分从基金里报销,这样下来贫困户基本上一分钱看病钱都不用自己掏。”
2019年,合江村完成全部152户贫困户的退出工作。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斌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