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贝多芬逝世 190 周年。关于“乐圣”,即使没听过古典乐的人,也能津津乐道一两个典故。但是,你真的了解贝多芬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贝多芬的 5 大误解。
1 “命运敲门的声音”?
对不起,贝多芬自己没这样说过
●误解
很多从未听过贝多芬一首交响曲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命运主题”,是在描写“命运在敲门”的声音。但真的是这样吗?
●真相
贝多芬确实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但在《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总谱上,作曲家并未写下任何与“命运”相关的文字,在书信和晚年的谈话录中也从未提及这部交响曲与“命运”相关。后来经过考证,始作俑者是第一部贝多芬传记的作者安东·申德勒,这个典故更多是为了塑造伟人事迹的一种牵强附会。
●结论
虽然贝多芬的音乐处处充满精神、哲学层面的冲突与和解,但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搏斗”对象。想仅以一条旋律、一句“命运敲门的声音”来具体化这位作曲家的形象,也未免有点肤浅了。
2 “献给爱丽丝”?
不好意思,你们都认错人了
●误解
贝多芬虽一生未婚,却从未停止谈恋爱。《献给爱丽丝》原谱上写着“献给爱丽丝,四月二十七日,美丽的回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是出版社将之原文抄下,并以这个曲名发表。然而,贝多芬的恋人里并没有叫“爱丽丝”的女士。那么《献给爱丽丝》到底是献给谁呢?
●真相
现在一般认为,出版社这里摆了个乌龙,原谱的持有者是贝多芬生前的学生以及恋人,她叫特雷泽·凡·布洛斯迪克。《献给爱丽丝》,其实应该是《献给特雷泽》,只是因为贝多芬字迹潦草,出版社误认为“爱丽丝”了。
●结论
提起贝多芬,大家总会联想到那个严肃、癫狂、不近人情的“艺术家”形象。然而没想到他的恋爱史也如此丰富,足以让学者们考证上一百多年。爱丽丝也好,特雷泽也好,从这首曲子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细腻柔情的一面。
3 “月光”奏鸣曲?
嗨,教科书骗你很久啦
●误解
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是几代中国人对贝多芬的初始印象。“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但这个故事是后人加上的,并不是贝多芬创作的本意。
●真相
这首音乐是贝多芬写给当时的恋人:朱丽法塔·贵恰尔第的作品。标题据说因为当时一乐评人听完此曲第一乐章,产生“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小舟”的形容而得名。但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又说:“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所以,如果你在听这首奏鸣曲时没有“看”到月光,那就对了……
●结论
贝多芬的作品有相当多都是献给妹子们的,但这些作品的格局明显不限于单纯的儿女情长。“月光”旋律中传递出的愁思,更接近一种悲悯苍生的情怀。如果仅仅看作是受到美景启发,或反映恋爱情绪的作品,也实在太不懂贝多芬了。
4 “乐圣”贝多芬?
其实,这个称号是中国人取的
●误解
小学课本教导我们说贝多芬是“乐圣”,然而国外的资料,完全找不到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的蛛丝马迹,那到底“乐圣”这称号是怎么来的?
●真相
此二字原来出自晚清文人李叔同。他写有一篇人物小传《乐圣比独芬传》,里面这样介绍贝多芬:“比独芬性深沉,寡言笑,居恒郁郁,不喜与俗人接……然天性诚笃,思想精邃。每有著作,辄审订数四,兢兢以遗误为懔。”
●结论
“乐圣”倒也符合贝多芬的音乐形象,但除了人人皆知的暴脾气,他的直率热情也不应该被忽略。贝多芬有一次写道:“你们这些人认为我恶毒、顽固而又憎恨人群,你们真的是错看我了。你们不知道我之所以会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因为我是个聋子。”有没有觉得略萌?
5贝多芬在世时穷苦悲惨?
这真是天大的误解了
●误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不约而同认为艺术家都应该走“童年悲惨,一生清贫,顽强奋斗”的套路。而贝多芬那乱糟糟、邋邋遢遢的生活作风更加强了这个印象。
●真相
不可否认,贝多芬出生的家庭是清贫的。但成年之后的贝多芬,固定收入包括作品出版和演出时的版税、教学生的学费、资助人的赞助费(最高峰的时候有三个贵族同时当他的资助人)……算下来,他的收入堪比今天的电影明星,直到去世前都还有丰厚的存款。
●结论
如果贝多芬真的是“生活穷苦”,还可能有心气去“扼住命运的咽喉”吗?
早熟的天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酗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以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橄榄古典音乐”、经典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