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咖啡消费趋于成熟,从提神抗疲劳到消磨时光,从速溶到挂耳,咖啡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同时,消费行为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数据显示,中国咖啡的消费年均增速远高于其他国家,但人均消费量与西方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咖啡成为“国民饮品”还需时间沉淀。
与此同时,随着外卖产业的催熟,国内消费者对咖啡的消费习惯也悄然发生改变,自提和外卖逐渐成为了消费者购买咖啡的新趋势,咖啡的“第三空间”消费场景正在逐渐被弱化。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统筹:新快报记者 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张磊 ■制图:廖木兴
国内咖啡市场步入快车道
但人均咖啡消费量较低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咖啡文化的普及,我国咖啡消费和生产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咖啡市场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2013至2019年,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15%,远高于世界2%的增速,预计到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2171亿元。2020-2021咖啡年度中国咖啡产量2000千包,同比增加5.3%,约12万吨。
尽管发展较为迅速,但我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咖啡消费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咖啡人均消费量为6.2杯,仅为德国的0.71%、美国的1.6%。全球咖啡市场规模超过12万亿元,而我国目前只有约800亿元,与人口比例差距较大。
同时,有国际机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增长与咖啡增长呈正向增长关系,国民收入每上升5%,咖啡日常消费会增加2%-3%。结合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以及咖啡环境来看,我国咖啡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今年由于疫情暴发,全球咖啡收入也将受到连带影响。根据全球知名统计公司Statista的数据,2019年全球咖啡行业收入规模4309.83亿美元,其中烘焙咖啡收入规模达到3164.17亿美元,占比73.42%;即饮咖啡收入规模达到1145.66亿美元,占比26.58%。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咖啡收入规模下降16%,到3626亿美元左右。
云南产量占据全国九成
华东华南为咖啡消费主力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共有超过14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咖啡”,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的咖啡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达到3.3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23.47%,其次是全球重要咖啡原产地之一的云南省,拥有超1万家相关企业,江苏省、四川省和福建省则依次位居第三、第四和第五位。从咖啡产量来看,云南一省的产量便占据了全国总产量的九成以上。
主流品牌咖啡门店地域布局均以华东、华南为主,其中华东阵地以江浙沪地区为主,华南主要以广州、深圳为主。不同咖啡品牌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经营策略,瑞幸咖啡、星巴克咖啡在一二线门店众多,瑞幸咖啡也重视下沉城市开发;太平洋咖啡在华南地区门店分布广,COSTA COFFEE则重点经营北京、上海地区。
此外,近几年咖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咖啡器具、咖啡机等相关用品的消费热度也随之提升,同步促进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5000家经营范围含“咖啡器具、咖啡机”,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地域分布上,咖啡器具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四个地区的企业数量之和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近一半。
咖啡产业链方面,下游流通渠道的扩张是咖啡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代表的参与者直接对接消费者,集中度较高,产业链价值贡献程度在九成以上;而以中小咖农、种植基地为代表的上游种植环节参与者市场集中度低,利润空间小;中游加工环节则呈现行业分散、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特点。
从速溶咖啡走向胶囊挂耳
咖啡消费越来越多元化
全球咖啡产业共计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浪潮变革。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38-1970年,以雀巢为代表的速溶咖啡兴起。1938年,雀巢推出速溶咖啡,标志着咖啡从农产品向标准化商品的转变;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971-2000年,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品牌连锁咖啡厅扩张。这一阶段咖啡社交属性增加;第三次浪潮从2003年延续至今,精品化咖啡发展加快,手冲在这一阶段成为主流,咖啡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咖啡不同产品形态下价格差异大,总体随速溶-罐装-现磨递增。根据产品形态的不同,咖啡产品大致可以分为速溶咖啡、罐装咖啡、现磨咖啡三大品类,而每个大类又可以继续细分成更多小类,不同类别的产品价格差别很大。即使同为速溶咖啡,雀巢1+2和三顿半速溶咖啡的单价相差8倍,而一杯星巴克臻选咖啡的价格是雀巢1+2速溶咖啡价格的46倍。
极光调研数据显示,有64.9%的消费者表示每周都会饮用咖啡,其中每周喝3-5次或者更多次的人群占了38.6%。目前,商务白领以及学生群体是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对于他们来说,咖啡几乎是每日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的必备饮品。而咖啡消费者数量最多的五个行业则为金融业、房地产业、广告/传媒业、互联网/IT行业、服务业,加班严重是五个行业共同的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咖啡消费市场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从国内咖啡消费者的场景来看,速溶咖啡、咖啡店现磨咖啡的消费趋势正在减弱,越多越多的咖啡消费者开始加入购买胶囊、挂耳等便携咖啡品类的大军队列。在市场终端,胶囊咖啡、滤挂咖啡等品类的消费规模也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趋势。
关于咖啡消费原因的调查中,提神去疲劳仍然是第一因素,此外,社交、网红店打卡、饭后助消化也上升为消费者购买咖啡饮品的重要原因。从消费者饮用咖啡的场景来看,分别有34.0%和31.8%的人会在熬夜、办公时饮用咖啡,而选择在宅家放松看剧玩游戏时饮用咖啡占比也达到三成。由此说明,随着行业的发展,咖啡不再是功能单一的提神饮品,其消费原因和饮用场景正在逐步多元化。
咖啡线上业务正当时
无人零售或成消费新常态
随着外卖产业的催熟,国内外消费者对咖啡的消费习惯也悄然发生改变,自提和外卖逐渐成为了消费者购买咖啡的新趋势,各家连锁咖啡店也陆续布局线上业务。
具体来看,2017年底,新创立的瑞幸咖啡打开了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的新零售模式。2018年9月,星巴克在中国正式上线外卖服务“专星送”;同年10月,麦咖啡也推出了外送服务。2019年5月,星巴克也在中国推出了在线下单到店自提的“啡快”服务。
咖啡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痛点也逐渐显露。成本高、周转率低、盈利少成为压在小微咖啡企业头上的“三座大山”。而线上业务及无人终端的发展则有效缓解了这些发展痛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相较于门店来说,智能无人终端所需成本更轻,不受场地限制,灵活性更强,因此,无人零售在中国大行其道。瑞幸咖啡便在今年初正式推出了“无人零售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咖啡无人零售服务并不完善,用户使用体验差、安全监管漏洞等问题频出,许多咖啡无人零售机也面临着闲置、无人问津的现状。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天眼查专业版、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极光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