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潘玮倩 夏世焱 摄影/报道
“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在金代诗人元好问笔下,蟹是横行的战士。这一典故在《红楼梦》中被贾宝玉所引,并触发了林黛玉的唱和,“铁甲长戈死未忘……桂拂清风菊带霜”。
作为熟悉的生物,蟹、虾,它们究竟从哪里演化来、哪些才是真的虾、哪些竟是有毒的,又有哪些,已经接近濒危,需要我们关注和保护?2021年4月27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一场与别不同的展览《虾兵•蟹将》开幕。
本次的展览“生猛萌趣”,用策展人司徒岩的话来说,是一个很适合亲子同游的科普类展览。370件馆藏的化石标本、现生虾蟹标本、以及相关题材文物,引领观众追溯虾蟹起源、剖析虾蟹身体结构及生活习性、教会大家辨别虾蟹的“真”与“假”、“有毒”与“无毒”。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现场那些颜色鲜艳得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标本,看着它们曾经耀武扬威又生机昂扬的定格姿态,二叠纪,从二叠纪开始进化而来的虾,以及随后演进而来的蟹们,其实与我们同在生命树上,互有渊源。
“像我们眼前的这种椰子蟹,从前常被饕餮食客看中,又比如这只橙红陆寄居蟹,它的同类常被买回去当宠物。我要说的是,它们都快濒危灭绝,需要的,是人类欲望的克制和切实可行的保护”,策展人如是表示。
“先有虾后有蟹,从游泳到爬行”,这个“姿势”是展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的真相。由于目前发现的化石很少,对于虾蟹的起源和演进很多还没有结论。但是“侏罗纪的虾——是真的虾”,记者在现场看到了“晚侏罗纪-早白垩世”的“奇异环足虾”化石。策展人司徒岩告诉记者,最早的虾类,也许可以追溯至距今约2.99亿年的二叠纪。
叫“虾”的不一定是“真的虾”。作为甲壳类动物中的高等族群,叫虾和叫蟹者,有接近一万种,但是,其实只有部分成员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虾和蟹。门纲目科属种,我们必须记着“十足目”这个关键词——动物分类学定遗址的虾蟹,指的是真软甲亚纲“十足目”中的部分虾类成员,以及“短尾下目”中的全部蟹类。属于“异尾下目”的那些寄居蟹、帝王蟹、瓷蟹等都只是虾蟹的近亲。广东人所熟悉的“虾蛄”,更是连虾蟹的亲戚都算不上。
另一个相当有用的知识是,有些蟹是有毒的,而且非常鲜艳好看。这个对于出海/游玩的人们需要特别小心。策展人介绍,身体呈扇形、体色鲜艳的扇蟹总科,大多有毒。而世界上最毒的蟹,叫做“铜铸熟若蟹”,一克蟹肉,可取走十多人性命。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虾蟹溯源”,通过一系列珍稀远古化石标本,追根溯源,展示虾蟹的祖先及其进化路线。第二部分“认识虾蟹”,通过虾蟹的形态结构、基本特征和栖息环境等方面,为观众详细阐述哪些节肢动物能被称为虾蟹。第三部分通过划分虾的四大家族以及蟹的主要门派,列举展示了近50种虾与250种蟹的现生标本与图片,涵盖了大部分生活中常见的种类,让观众掌握分辨“真假”虾蟹的本领。第四部分“虾蟹文化料理”主要展示了与虾蟹相关的文学、饮食和艺术创作。
展览期间,还将陆续举办策展人导赏、学术讲座、科普教育活动等,使观众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展览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还会推出展览文创产品及科普立体绘本。
展览时间:2021-04-27至2021-08-22
展览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
预约方式:本展览为免费展览,可通过粤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