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体验成日常,非遗资源助就业……新模式为非遗传承传播开拓更多新路
●开街两周年主题活动持续至8月31日,广大市民可来此体验各种非遗新玩法
广州第一条非遗主题街区,两周岁了。
8月22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永庆坊承办的“发现老城焕新之美”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街两周年主题活动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举行。永庆坊原住民、岑能咏春传承人岑兆伟率队献艺,以极富西关味道的咏春拳拉开活动大幕。
开街两周年主题活动包括成果发布会、传承人作品捐赠仪式、非遗跨界融合案例展、非遗青年市集、非遗展演、“今日老城”体验游、“非遗在社区视野下的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主题座谈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项目,展示了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两年来的精彩。
温馨提醒:活动一直持续到8月31日,欢迎市民游客到此地来看展,了解广州非遗的新成果、新玩法、新动能、新体验。
■文图: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新业态入驻,非遗项目焕发新貌
“两年来,来到我们赵家狮非遗馆的游客超过3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有1000多人次,涉及五大洲十三个国家。这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广东醒狮省级代表传承人赵伟斌说。
2020年8月22日,位于恩宁路粤剧艺术博物馆西侧的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正式开市。临近永庆坊,分布着粤剧艺术博物馆、李小龙故居等文化景点,也有拳馆、药铺、打铜店、红木家具店等文脉悠长的非遗“土著”。这里也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首个“微改造”的试点地,几年来,永庆坊完成了二期主体开发,获评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并上榜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青砖屋、黑瓦顶、麻石道、满洲窗、趟栊门……满满的西关味道通过修旧如旧、外旧内新的“绣花功夫”被保留下来,织就了一幅温情脉脉、生机勃勃的都市风情画。
这里,有喜茶首家岭南风主题店,三雕一彩一绣、铜板浮雕等老广州元素被融入其中;这里,曾以“出彩·青花瓷”为主题,展出广州博物馆二十余件青花瓷展品及青花主题晚礼服;何为、崔小清和Noise Temple 三位(组)中国当代艺术家联手赵伟斌等广州非遗传承人,通过装置、新媒体以及声音艺术等多领域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广州珐琅、广州榄雕、广东醒狮和岭南古琴艺术四个非遗项目进行了全新演绎……
此外,2021年9月下旬,荔湾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荔湾区版权服务和保护工作站正式永久落户永庆坊,它们将持续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非遗传承人及其工作室、企业、商户等提供商标申请、版权登记、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咨询等系列综合性服务,进一步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多方合作,搭建年轻人对话平台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筹备工作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广州市文广旅局确立了“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首批确定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10个进驻项目,建立10间集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大师工作室。政府以资金补助的方式对之进行扶持,永庆坊的运营方万科公司在场地租金上给予优惠并做好相应配套,非遗企业自行承担政府补助后的剩余支出及内部装修等费用,并履行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承诺。如今,这里的大师工作室已经增加到了11家。
在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王新元看来,非遗街区的聚集效应让永庆坊作为岭南、广府、西关文化之窗的作用更加凸显。他还认为,通过对街区内各非遗空间的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留下广州最美的一面,也留住我们每个人的情怀。”
“很多人一进来,第一句话就是:‘啊,这是广彩!’”广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翟惠玲将非遗街区里的工作室看作是“和年轻人对话的平台”。她和团队一直在尝试通过文创开发、跨界合作等形式,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工艺品,“我很喜欢他们把广彩的元素用在各种日用品上面,这样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就了解了广彩。”
2020年12月,永庆坊非遗工作站正式获批。2021年4月,工作站在永庆大街3号建成荔湾非遗体验中心,开设非遗体验课程,接待了大量游客。5月,工作站设计运营的广州首条水上非遗旅游路线启动。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充分满足公益宣传与社会服务的前提下,通过向社会提供灵活多样的文化产品,将为达成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探索一条可贵的途径。
给力!
新模式让非遗传播
有更多可能
1 走出工作室传播岭南文化
早在进驻非遗街区之初,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就着眼于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能够提升古琴教育、传播水平的新基地。他将目光投向了荔湾区的社区、学校资源,致力于走出工作室进行传习。而王新元亦表示,他的工作室每年都要举办多场公众教育活动,对象有大中小学生,也有很多公务员和社区基层工作人员,“这里面很多‘新广州人’。我们从广绣切入,展开到广州和岭南的传统文化、人文历史。通过这样的讲述,他们对广州了解更深,也更有感情,对工作、创业、学习都有帮助。”
2 每一间都是“微型博物馆”
新快报记者也留意到,《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非遗“五在”工程,将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提升到新阶段,实现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从而厚植非遗传承土壤。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非遗街区内的非遗工作室集制作、展示、销售、体验、交流、研究于一体,每一间都是一座“微型博物馆”,都设计了非遗技艺体验场所和课程,可以看展品,可以参加体验课或者研学,也可以和传承人们现场交流非遗的各种可能。而在对外公布的非遗工作室日常体验介绍中,超过半数的非遗工作室都提供了随时体验的项目供市民游客参与。
3 非遗资源助力就业创业
记者发现,依托非遗街区等优质文化资源,政府、社会机构、企业、传承人、当地居民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资源对接,形成合力。如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联动荔湾区人社局,以荔湾区及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内的共12个非遗项目为内容,正在荔湾区22个街道针对失业、创业人员开展28场非遗技能培训。后续协会将在芳村荔胜广百、万科生活会馆等商场进行资源对接,通过场地摊位支持等,以试运营的方式,帮扶失业、创业人员创业或再就业。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还计划相关的项目孵化,帮助传承人梳理对接商业和品牌资源的范式,促进社区再就业,同时联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和商户,展示已有的特色非遗商业品牌合作产品案例,梳理非遗项目的合作意向,为社区内的品牌搭桥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