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11月5日下午5时半,中山大学接到广州市疾控中心的支援请求,需在当晚10点前完成一千多名人员的流调。学校立即展开部署,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文简称“公卫”)在短短20分钟内,就集结了82名公卫学子组成流调志愿队。不到1个小时,学生志愿者们在北校园临时流调中心全力以赴投入到电话流调和信息分析工作中。
争分夺秒投入“战斗”
5日下午6时半,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团学研学生干部为主组成的82名志愿者迅速赶到临时流调中心——公卫楼大仿真室和侧三楼。
这当中,既有首次参与流调工作的43名本科新兵,也有经验丰富的研究生老队员,他们以老带新,并肩作战,布场、分组、收集信息、开通vpn电话通道等,一切熟练有序,紧锣密鼓地推进,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完毕,严阵以待、听候任务。
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水杯就是一个“主阵地”。面对繁重复杂的流调任务,学生志愿者与阳性病例、密接等各个地点各个批次的人员进行电话沟通,80余名热血青年全力以赴、迎难而上,誓与时间赛跑。
防疫一线就是中大公卫学子的“考场”
“作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他们非常重视抗疫防疫工作,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实际工作贡献力量,也希望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像我们这个专业同学的考场!”2021级硕士生、曾6次参加广州市抗疫志愿服务、曾任抗疫志愿服务队队长的王胜浩主动请缨负责此次志愿服务的召集和组织工作,他表示:“作为公卫学生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实现专业价值,将青春力量贡献到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地方,充满社会价值和职业成就感。”
公共卫生学院青马学堂负责人2019级本科生程曦说:“疫情防控是一场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而战的严峻斗争,党的初心、使命和宗旨决定了,只要人民需要,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据悉,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共有12名党员、3名发展对象和28名积极分子报名参与本次流调服务。
2018级博士生李青原以为支援流调是件非常简单的事,可实际的工作却让她稍显吃力,她感叹道:“整个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是多么复杂而艰难,致敬参与抗疫的工作人员们!”作为正在求职的准毕业生,她还说道:“毕业后,我想深入抗疫一线,通过我博士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健康中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次来到集中流调工作现场的2019级本科生、学院学生兼职团委副书记倪婕,看到本科生党支部群内发出的召集通知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她说:“身为青年党员,我们应该在防疫攻坚战中迎难而上、勇担重任、奉献爱心,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以实际行动书写亮丽的青春答卷。很荣幸这次抗疫服务能将专业知识投入到实践中去,为人民健康安全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者们在收获经验、不断成长的同时,抗疫志愿服务队也在自我革新、发展壮大。据介绍,公共卫生学院服务队还总结经验,将抗疫支援工作规范化,编写了《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技术指南》。主要参编者王胜浩表示:“我们校内外支援流程越发成熟,未来,一定能够在抗击疫情、守护健康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大学子交出优异答卷
据悉,这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第十次支援广州市抗疫流调和信息分析工作,也是第三次在校内组建临时流调中心支援流调工作。此前,10月8日至10月24日共派出25名研究生到广州市疾控专班参与花都区和白云区的疫情流调和信息分析工作;10月21日至今派出25名本科生加入广州市疾控、海珠区疾控抗疫专班,在海珠区流调中心、广州市流调中心夜以继日地开展流调和信息分析等工作。短短的一两周时间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者们协助整理300余名病例的个人基本信息、隔离酒店和航班情况等信息,梳理9000余条病例轨迹,处理重点场所接近700个,跟进密接者接近7万人次,次密接若干人次。“作为一名公卫人,我想竭尽所能,为疫情防控作出自己的贡献。虽是沧海一鳞,但仍一往无前。”志愿者们在工作中展现了中大学子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公卫专业能力,获得广州市疾控中心的一致好评。
“昨晚到今天,我们学校的官方微博和视频号报道了我们参与流调的事情,我们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励和表扬,很多人评论说‘体现了当代学子的担当’‘学以致用,报效祖国’,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很自豪,我们非常感动,这只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自己职业的意义,体会到了什么是心怀‘国之大者’,希望未来能通过扎实的学习实践迅速提升专业能力,为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志愿者们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