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日前,中山大学哲学系第25届“哲学月”正式开启。以此为契机,哲学月“智慧之光”名师讲座之“华夏美学”系列讲座亦在线上拉开帷幕。历届“智慧之光”名师讲座,均会邀请各界知名专家汇集于哲学系,分享学术观点并探讨相关学术前沿问题。这一次“华夏美学”系列讲座,由美学学科罗筠筠教授任学术主持,邀集国内八位著名美学专家,通过线上方式为师生提供多场学术盛宴。系列讲座旨在聚焦哲人思想,探寻“华夏美学”的丰富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此次“华夏美学八讲”,共邀请了国内八位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参与,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展开。在哲学系第25届“哲学月”活动开幕式上,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为“哲学月”作开幕致辞,指出该活动以“师生联动共同举办”为主要形式,旨在“展示哲学魅力、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科发展”。
“华夏美学”系列讲座由以下八个讲座构成,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美学学科罗筠筠教授与周春健教授轮流主持:包括高建平教授:“积淀说”反思与重释“新感性”;张法教授:中国古诗-文化心灵-宇宙结构——以唐代律诗、绝句、古体三大诗体为中心;王一川教授:跨文化学的要素;周宪教授:艺术与科学——差异与融通;刘成纪教授:中国美学如何“现象”——基于物、光、风三个概念的考察;彭锋教授:写意美学与写意艺术;王德胜教授:现代中国美学发生问题考略;肖鹰教授:中西画家的物感——宗白华比较美学反思。
讲座中,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从三个层面论证“积淀说”理论有着严重缺陷。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法则从古诗与中国的美学精神与文化核心、律诗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蕴、绝句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蕴以及古体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蕴这四个部分展开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提出,跨文化学由五个部分组成:“文尚”即文化好尚、“文忧”即文化异忧、“文涵”即文化间涵、“文生”即文化更生、“文集”即文化集美等五要素。而跨文化学的美学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和而不同”的美美异和上。跨文化学的目标既不在于追求文化共同性幻象、也不在于坚守文化异质性,而在于文化异质性之间的美美异和。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宪的讲座聚焦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讲座从三个视角,即为何谈论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异与融通、科学教育如何融入美学、从科学的角度观察美学,进行切入。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成纪认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物不是僵死的客体,而是内蕴生命的有机体,具有向形象开显的内部潜能。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对“什么是中国美学”这一问题进行反思的阶段性工作。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分别从美学与Aesthetics、大学“美学”课程的确立,以及“美学”的独立传播与现代中国美学早期理论活动这三个部分依次展开,探讨中国美学发生问题。
肖鹰教授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鹰在讲座中认为,基于物感,跨文化的艺术美学比较,必须在文化空间观之下的更深的文化生命意识层面做研究。
文/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