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州计划推动每个街镇至少建1个颐康中心
在2021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提出“实现街镇颐康中心全覆盖”的目标。然而,在荔湾区、黄埔区、天河区等区一些街道,出现了小区居民反对在“家门口”建设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的声音,引起社会关注。
根据《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预测“十四五”期间,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将突破2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对多元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增长。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部分已建成的街道颐康中心发现,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离家近、多功能的颐康中心在老年人眼里成为刚需,有的颐康中心养老服务床位甚至供不应求。
1
家门口的颐康中心惹争议
因小区居民反对
有颐康中心建设被迫搁浅
“恢复会所规划用途,保留老人活动中心,改址建设颐康中心。”日前,在广州市荔湾区芳村花园,居民反对将小区会所改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担心颐康中心变成“临终关怀的老人院”。
新快报记者从荔湾区政府网站查询到,今年1月,东漖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在芳村花园会所揭牌。该中心的服务介绍里并未包含“临终关怀”等相关项目。9月10日,芳村花园小区贴出荔湾区民政局的一纸公告,公告称为更好提供居民满意的公共服务,经研究,芳村花园会所二楼恢复原有功能作为老年活动中心,一、三、四楼不作为颐康中心场所。
近日,新快报记者还走访了黄埔区黄埔街道颐康中心,该中心位于金逸雅居小区外围一栋商务大厦二楼,中心大门紧闭,外面贴着街道办事处一纸公告:颐康中心建设与金逸小区业主尚未达成共识,责令运营中心停止装修。
“建设中的颐康中心,空气不流通,不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没有休闲空间,老人没有休闲去处,加上附近开发中的楼盘,噪音大。”该小区业主罗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他支持建设颐康中心,他家也有老人需要照顾。但是,他认为目前颐康中心的选址建设非常不合理。“宁愿选择一个远点的颐康中心,也不愿意自己的老人来这里安顿。”
市民杨女士表示,对于没有过多精力照顾老人的家庭,建设颐康中心是有益处的,可以让老人在颐康中心得到照顾。对于街道在公开信中提到颐康中心不设“临终关怀”服务,她也表示,一些居民之所以特别介意,是担心老人入住颐康中心后去世,会对附近居民情绪影响较大。
此前,天河区选定猎德街、天园街、天河南街等6个街道开展颐康中心试点建设。但是,于今年2月完成招标的猎德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采购项目,其选址建设由于附近居民反对暂时搁浅。近日新快报记者联系该街道得知,目前还在协商中。
2
新快报记者探访颐康中心
中心未正式开放就有街坊来咨询 床位出现供不应求趋势
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荔湾区多宝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康复理疗室、长者全托室、助餐配餐区等十余个功能区域,涵盖康复护理、生活照料、日托、全托、文化娱乐等十余项服务。中心设有20张床位,其中全托约10—12张,日托或临托约8—10张。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荔湾区多宝街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长者1.3万多人,占24.3%,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2400多人。“颐康中心离家近,首先是方便,老人的生活环境没有很大的改变,社交、医疗、交通等方面都是自己熟悉的,容易适应。其次,也方便家里人照顾,对于‘双老’家庭来说是刚需。”今年80多岁的街坊区伯说,他还要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他在颐康中心订餐,一餐12元,其中政府补贴3元。
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未正式开放,就有很多街坊前来咨询,由于床位有限,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现有床位分双人房、三人房,并按不同类别分类收费,每人每月收费从4100元到7800元不等。其中,完全自理类别,双人房每人每月5100元,三人房每人每月4100元;重度失能(失智)类别,双人房或三人房均为每人每月7800元。对此,区伯表示,“收费方面希望更加经济实惠。”
■龙归颐康中心内举行长者健康宣讲,老人均可以免费参加。受访者供图
一站式和到户式综合养老服务
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新快报记者还走访了正式对外运营的白云区龙归街颐康中心,中心面积1907平方米,共3层,有居家养老平台、康复训练室、配餐区等,还有歌舞区、书画区,可供长者开展休闲娱乐活动。该中心部分康复器械对周边老人免费开放。
据该颐康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设有日托和全托床位共67张,其中2张是针对需长期卧床的长者特别定制的床位。已有一位九旬老人报名全托,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他儿子也70多岁了。根据老人的情况,他家人为其选择了“三人房+二级护理”组合,每月花费不到4000元。还有老人选择日托,白天来颐康中心享受康复理疗等服务,中午可在中心就餐。此外,该中心有社工负责65名居家养老长者的上门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服务。
日前,新快报记者实地探访天河南街颐康中心,该街道有60岁以上老人1.2万人,针对老人的养老需求,街道对原有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升级,选址建设颐康中心,中心面积约1300平方米,分为长者日间活动区、全托住养区、康养康复花园区等功能区,设有日托8张和全托27张床位。推出长期照料服务后,已有老人入住中心。通过全托、日托、上门等形式,提供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日间托管、临时托养、精神慰藉、辅具租赁、家庭养老床位、文化娱乐、紧急援助等一站式和到户式综合养老服务,可满足辖内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天河区天河南街颐康中心,社工通过视频了解社区长者居家养老情况。
3
建颐康中心,广州各区这样干!
多措并举 发展家庭养老床位
根据2021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广州要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居家适老化改造,实现街镇颐康中心全覆盖,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
在2021年天河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天河区提出推动街道颐康中心全覆盖。日前,新快报记者从天河区民政局了解到,天河区制定印发了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及运营指引,细化颐康中心选址要求、建设内容和标准、功能设置、管理要求、服务内容。今年天河区财政投入1993.5万元。截至8月10日,全区已有19个颐康中心投入运营。
作为2021年白云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白云区提出了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全覆盖的目标,各街镇建成一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功能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新快报记者从白云区民政局获悉,目前,全区24个镇街颐康中心中,已有9个开始对外运营,累计服务8.1万人次;其余颐康中心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投入运营。
在推动镇街颐康中心建设同时,白云区启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80多岁的谢伯伯是均禾街独居高龄长者,由于其家属上班无暇照顾,今年6月他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根据他的实际需求,均禾街颐康中心为其增加了紧急呼叫、安全扶手、地面防滑等12类适老化智能化设备,洗澡时有淋浴椅、床头有小夜灯、做饭有煤气探测仪等,家属也可以在线及时查看老人的起居饮食。“目前,全区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数930张。”白云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白云区将持续开展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大力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新快报记者还了解到,荔湾区将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工程列为今年全区十件民生实事之首,推动各街道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按散居特困人员400户、每户3000元标准推进家庭户内部适老化改造项目。海珠区也在今年民生实事中提出,结合实际需求,为全区符合条件的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家庭免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
《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知多少
新建住宅区按每百户不低于25平方米配建养老服务设施
根据日前印发的《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预测“十四五”期间,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将突破200万,步入中度老龄化,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家庭小型化“五化叠加”,“未富先老”的现实压力,养老服务、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准备仍不充分,大多数家庭和个人的支付水平仍然有限,是广州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实现老有颐养为目标。”《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面形成与本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养老服务需求相匹配,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及,多元化、个性化养老需求有效满足。
根据《规划》,实施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行动,到2021年推动每个街镇建设至少1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到2023年每个村居设置至少1个村居颐康服务站,形成“1+N”服务网络,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助餐配餐、医养康养、家政+养老、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辅具租赁等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开展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并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在为老年人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进行必要的适老化和智能化家居改造的基础上,设置家庭养老床位,纳入每天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并根据需求提供紧急援助、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与床位相配套的全天候、全方位照顾服务。至2025年,全市各区均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有意愿的老年人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率达到100%。
此外,《规划》提出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人均用地0.25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2年,新建城区和新建住宅区以每百户建筑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到2025年,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者现有设施未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按照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进行配置。
说法
韩志鹏:建颐康中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人都有老的一天,人人家里都有老人。”时事评论员韩志鹏表示,广州养老需求大,推广颐康中心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作为政府主导的一项民生工程,街镇颐康中心将成为社区养老的“标配”,其选址及建设需要与居民多沟通,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建设。
“怎么养老,在哪养老,很多家庭都没想清楚这个问题。”韩志鹏说,部分居民对建设颐康中心存在误解,认为会设置临终服务,担心殡葬车会进出颐康中心,这样的认识不准确,根据政府有关文件显示,颐康中心是禁止设置临终关怀服务的。为此,政府需要做好宣传,同时在颐康中心的选址建设上注意倾听民众心声,建设中如果涉及共同产权问题,要尊重居民意见。选址要多方协商,选择科学合理的位置,把颐康中心建设做到最优。
数据
146.03万
广州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7.82%
根据此前广州市有关部门公布的“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867.66万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3.06万人,占11.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6.03万人,占7.82%。按照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以上即达到老龄化社会。未来一段时期,广州将面临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供给的压力。
在广州11个区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最高的是越秀区,占22.25%,其次是荔湾区,占19.81%,以及海珠区,占17.05%。其中,越秀区常住人口为103.86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88%;截至2020年11月1日,荔湾区常住人口达123.83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66%;海珠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1.75%。
相关数据显示,天河区常住人口为224.1826万人,平均年龄为33.2岁,成为全市“平均年龄最小”的区。全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8.60%,达19万余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5.89%,超过13万人。虽然天河区尚未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是满足目前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给天河带来了一定挑战。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李应华 谢源源 邓毅富 李超朝 ■图片:新快报记者 李超朝 李应华 朱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