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曾贵真报道 “作为省港大罢工参与者的后人,看完这场红色舞台剧,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舞台上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斗争场景,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观看完演出,一位当年省港大罢工参与者的后人激动地说。
7月31日19:30,具有广州荔湾红色基因的舞台剧《红色甲工之省港风暴》在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上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演出地正在100年前沙基惨案发生地附近。主办方邀请了当年省港大罢工参与者的后人观看精彩演出,同时还作为文化惠民演出,开放给广州市民报名观看,沉浸式的演出,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产生超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感
由荔湾区委宣传部、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联合有关单位打造的具有荔湾红色基因的舞台剧《红色甲工之省港风暴》,以数月的精心编排、专业演员的精彩演出,生动再现了100年前“省港风暴”的一幕幕。
该剧围绕与荔湾密切相关的“甲工”学子刘尔崧展开,借由“甲工”学生在百年前民主革命运动中的“个体”及“群像”,生动再现了这些站在“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社会”斗争前列的时代先驱形象。
100年前的6月23日,广州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及省港罢工工人约10万人在广州东较场集会,追悼上海五卅运动中的死难同胞。当游行队伍行至沙基路时,遭到沙面租界英法军警的机关枪扫射及军舰轰击,导致50余人死亡、170余人重伤。沙基惨案发生地正是在当年的荔湾沙基路(即现在的六二三路)。
这场演出选择在沙基惨案发生地附近举行,同时邀请了省港大罢工参与者的后人观看演出,直击观剧者心灵,让人们在欣赏精彩的演出中,产生了超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感。
“作为省港大罢工参与者的后人,看完这场红色舞台剧,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舞台上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斗争场景,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先辈们为民族解放振臂高呼,为工人权益浴血抗争,他们的呐喊与冲锋如此真切,让我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深刻体悟到信仰的重量与团结的伟力。”广州市第一中学一名教师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00年前,爷爷带着大伯和姑妈参与了这场省港大罢工,看回100年前斗争的场景,深刻地体会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孩子们教育好。
她表示,身为教育系统的一员,这份震撼更化作沉甸甸的责任。今天的思政课堂不该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是红色故事的生动讲述。我们要让年轻一代懂得:眼前的和平与繁荣从不是凭空而来,那是无数先驱用热血铺就、以生命守护的成果。以史为镜,方能照亮前路——教会学生扛起时代担当,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让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她表示,广州市第一中学组织了26名学子参与这场演出。孩子们牺牲课余时间,在导演的辅导和专业演员的影响下,他们一遍遍打磨动作、揣摩情感,演出的水平越来越高。“当他们在舞台上展现出工运先驱的坚毅与热忱,赢得导演与观众的一致赞誉时,我知道,这场‘沉浸式’传承已悄然见效。让年轻一代在演绎中触摸历史、在实践中传承精神、在学习中做到德艺双馨,这样的经历,对他们而言是终生难忘的成长,带着红色基因才能走得更远”。
“看一场剧,比读一本书都来得精彩”
这次演出不仅是讲好荔湾红色故事的好题材、宣传荔湾的好窗口,更是文化惠民、让广大市民接受红色教育的一次洗礼。
这次演出主办方特地预留了大量观众席位,让广州市民自愿报名观看。从7月23日至31日接受市民预约。演出当天,大量观众从广州多地赶来观看这场精彩的红色舞台剧。
“我们是看公众号知道有这场免费演出的,于是就早早预约上了。”来自荔湾区的陈伯边拿着票找座位边告诉新快报记者,这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很好,让大家都能更好地了解那段红色历史,又能欣赏艺术。
来自广州市天河区的曾先生特地带着一对子女,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地铁过来看演出。“红色教育应该早早就普及。”他说,听到朋友说有这场精彩演出,虽然忙,也要带子女来接受教育。
“看到剧中革命先烈们对死亡都毫不退缩,今天的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消极,还有什么比他们更难过去的坎?”“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我们要永远地记住他们,将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观看完演出,不少现场市民纷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刘尔崧曾就读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就在荔湾区,女主角陈六也是荔湾本地人。有细心的观众留意到,剧中的趟栊门、满洲窗、荔枝、沙基路、白鹅潭等充满荔湾元素乃至岭南广府文化元素。尤其是刘尔崧牺牲地——珠江白鹅潭,也在如今的荔湾区。荔湾既是孕育刘尔崧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红色摇篮,也是见证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牺牲地。
“看一场剧,比我们读一本书都来得精彩。”一名来自荔湾的观众告诉新快报记者,身边这些熟悉的地名、熟悉的西关元素,再加上精彩的演出,让这部红色舞台剧产生了震撼力量,让大家加深了对那段历史的了解。
立碑、改路名!提醒国人“毋忘此日”
红色舞台剧《红色甲工之省港风暴》中,有一幕演到沙基惨案,让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造成50多人死亡、170多人受伤的惨案就发生在当年的沙基路。为何现在荔湾再也没有“沙基路”?原来,这条道路就是如今的“六二三路”。
六二三路位于荔湾区岭南街道辖内,长约1400米,宽约25米,东起沿江西路,西至黄沙大道,南侧隔沙基涌与沙面相望,附近就是广州文化公园。为了纪念这段历史,1926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将沙基定名为“六月二三路”(后简化为“六二三路”),同时在沙面西桥北侧桥脚处,竖立了刻有“毋忘此日”的石碑(此碑现已在新基路与沿江西路交叉口南50米处重立),一直提醒着国人勿忘这段屈辱的历史。
沙面已变身“城市会客厅”
如红色舞台剧《红色甲工之省港风暴》所述,当年游行队伍为什么会来到沙面附近?如今的沙面又有什么变化?
沙面原为珠江冲积形成的沙洲,古称“拾翠洲”。1859年,英法两国以《天津条约》为名强租沙面,将其改造成四面环水的独立小岛。此后的百年间,沙面成为外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聚集地,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此设立机构。沙面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因此,1925年6月23日,广州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及省港罢工工人约10万人游行到驻有英法等外国领馆的沙面对岸,就是为了抗议列强的暴行,追悼上海五卅运动中的死难同胞,想不到惨遭毒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面回归祖国怀抱,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3年成为广州市首批国际化街区试点。近年来,荔湾区遵循“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原则对沙面加强保护与开发,通过微改造实现历史街区的现代转型。
如今,整个沙面变身为游客眼中的“欧陆风情区”,也成为广州市民心中的“城市会客厅”。而100年前刘尔崧等先烈们无数次期待并为之奋斗的理想——国泰民安、万家幸福的日子也早已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