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走进醒狮的狮头里,拉动绳子体验舞狮;你可以走进迷宫,在聚光灯下细细观看榄雕 ……2021 年 9 月 26 日,UCCA Lab 携手永庆坊于广州市恩宁路呈现 UCCA Lab 华南地区首个非遗主题艺术展览"有中生有——西关故事新编",展览通过当代艺术与非遗相结合,向观众呈现非遗文化,引导观众思考非遗和当下城市生活的关联。展览将持续至 12 月 12 日。
此次 UCCA Lab 联手何为、崔小清和 Noise Temple 三位(组)中国当代艺术家,深入当地考察,提炼出对广州珐琅、广州榄雕、广东醒狮和岭南古琴四种非遗技艺的深刻感受与启发,以涉及装置、新媒体以及声音艺术等多领域的艺术表现形式,尝试探索非遗与当下及未来语境的关系。
本次展览位于永庆坊街道吉祥坊 3 号西关大屋,免费向市民开放,但需在小程序上进行预约参观。
作品一览:
《幕》
何为的作品《幕》通过"垂幕"式空间装置结合动态投影的形式,以非遗技艺"广州珐琅"的色彩印象为基底,叠合"收藏级老糖纸"的图形意向,探讨装饰背后隐藏的文化符号与时代意义。作品亦由此展开,将整体社会审美的时代变迁,转引到每个个体更为切身可感知到的关于"糖"的回忆,以及其所影射的多层次的认知范围之中。艺术家通过综合性材料与光影效果,结合展览空间中被模糊的彩色花窗,尝试营造一个具有典型广式风格,且每人心中都曾感受过的暮色将近的午后场景。通过色彩丰富,装饰性极强的空间,营造美好的空虚感,希望藉此唤起观众对于时间的价值、非遗的存在与传承意义的思考。
《看 · 见》
崔小清作品《看 · 见》表达的是经过对传统非遗的注视、研究之后,对其所蕴含的微小空间容纳广阔天地精神内核的提炼与再延展创作。作品采用五层宣纸层层环绕,形成一个圆形空间。五层宣纸雕刻的图像从第一层的"核舟记"故事引出"空间"这一概念,随着第二层:"西关大街景像"、第三层:"现代都市建筑群像"、第四层:"太空"、再到最后的第五层:"无限宇宙空间",伴随每一层画面观看角度的不断抬升,叙事内容也逐渐宏大。从记录榄雕精巧技艺的《核舟记》到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想象,呈现了由微观到宏观、具象到抽象的递进。精细的剪纸图像层层包围置身于装置中的观众,令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空间与图像引起的联想。
《龙子之舞》
《龙子之舞》为艺术家组合 Noise Temple 此前《麟虫之长》系列作品的延续,创作灵感源于广东民间非遗技艺——醒狮。龙生九子之一的狻猊——形如狮,排行第五,喜欢烟火。艺术家通过作品呈现了醒狮不同状态的转变,以递进关系连接龙子"狻猊"到"醒"狮的过程,运用音画交互的形式,尝试重现长存于古今人们美好希冀中"游龙在天,醒狮助兴"的景象。观众可通过"点睛"作为激活作品的触发点,挥舞双手在游走嬉戏的醒狮周围打出绚烂的烟花。此作品延续了艺术家以新媒体交互与非遗技艺对话的创作方式,并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建立一种循环式的联结与更新。
《打谱实验》
黄锦作品《打谱实验》灵感来源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艺术家在永庆坊切身体验古琴演奏后,结合其自身演奏击打乐器的背景,以此作品阐释其所理解的古琴气与韵,艺术家将这一转化的过程作为一场当代对古典的"打谱实验"。古琴大家伯牙曾以自然为师,与钟子期以琴声为语,造就了《高山流水》的千古传诵,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以"回归"作为一种探索的方式,通过朴素极简的纯物理结构造声,作品中十二面音镲高低错落排列成山,水流的积攒使鼓槌失衡击打在不同音阶的镲片上,十二个音阶声音交替往复,如人低语交谈,又如山涧泉水叮咚作响,营造出碧涧泠泠的意境。狭长深纵的中心庭院作为天然的传声空间,见天地,观内心,让声音由自然而生,最终返还到自然中去。
另外,此次展览还特别邀请建筑设计师王子耕(Pills 建筑工作室)担纲设计,从空间维度创新性地呈现有关非遗的多重想象与观看方式。一层呈现非遗文化未来的展望,三位(组)艺术家通过当代艺术语言诠释和赋予三种非遗技艺新生。与一层三个展厅和展品完全对应,二层在相同位置重新构建非遗回忆的实体。极具当地特色的西关大屋被镶入当代设计元素,一层的当代艺术作品与二层的非遗展陈在空间和视觉上相互对应,构成"新旧共生"的景象。设计师通过对展厅的改造,在物理空间里指引观众"走进"非遗。当观众走进放大的醒狮头,在穿越迷宫走向榄核的过程中,与非遗的心理距离也在逐渐消解。深深扎根于我们意识中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以另一种方式被唤起,而我们只需一步一步向它迈进,继续谱写我们的故事。
文: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通讯员 荔宣
图: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