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1日,由越秀区委宣传部指导,越秀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越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曾小敏艺术空间联合主办的“红2025——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主题展”,在曾小敏艺术空间正式开幕!展期至6月1日。
展览以“红头巾”的故事为核心,通过沉浸式艺术呈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向观众传递跨越百年的“红头巾”精神力量,推动越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纵深发展。
多维叙事:艺术与精神的共鸣
此次展览以“红”为视觉基调,将上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远赴南洋做建筑水泥工谋生的女性劳动群体——“红头巾”的坚韧故事,凝练为兼具美学张力与思想深度的艺术展览。空间内,创排花絮影像、舞台剧照、服饰道具等实物展陈交织,再现了这群女性勤劳质朴、爱国爱家、自强不息的集体肖像。
作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小敏的代表作之一,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自2017年创排以来,已演出近百场,足迹遍布海内外十余座城市,获得多项荣誉,更于2024年7月登陆新加坡,获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的高度评价。
该剧是写给平凡劳动者、奋斗者的赞歌,剧中女性挑砖筑楼的身影,恰是岭南人“隐忍坚毅”“敢为天下先”的缩影。如今,这份精神正通过粤剧的深情演绎与多种艺术形态的跨界展示,持续引发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
破圈生长:传统IP的当代焕新
在展览现场,粤歌《红》的旋律循环流淌:“红,是把船票对折成母亲眼里的重逢……”这首衍生于粤剧的创新之作,以流行音乐语言重构了“红头巾”的乡愁与坚韧,成为传统艺术年轻化表达的范例。曾小敏表示:“我们希望在越秀这片广府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热土上,通过多元艺术形式,让‘红头巾’精神跨越代际,浸润百姓心田,成为激励未来的文化符号。”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小马站15号的曾小敏艺术空间,不仅是粤剧艺术的展示窗口,更是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与社区美育的鲜活载体。作为大湾区文化交流平台,空间曾多次举办粤港澳青年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如“粤歌港湾青年谈”“秋粤茶会”等,通过多元艺术实践,深度参与越秀区“广府文化源地”的现代建构,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生活中,持续焕发新生的认同力量。
【知多D】
“红头巾”的故事
头包四方红头巾,身穿深色粗衣裤,脚踩橡胶轮胎制成的鞋子,肩扛几十公斤的建筑材料,在新加坡的建筑工地上,来自广东三水的华人妇女劳工被称作“红头巾”。
十九世纪末,内忧外患,战争不断,三水地处水路要冲,饱受战争之苦。同时,三水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旱灾害频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为谋求生计,三水百姓只得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甚至远渡重洋。
彼时的新加坡处于英属殖民地时期,经济发达,对待妇女和儿童的移民政策较为宽松,轮船公司为了招揽客源,还对女乘客实行半价优惠。
据统计,1931年在新加坡境内从事建筑职业的有5654人,其中华人女工有1237人,占总数的21.88%。
新加坡大会堂、中央医院、亚历山大医院、高等法院和当时新加坡最高的亚洲保险大厦等建筑,都镌刻着她们的身影。
据史料记载,建筑工人的工资比住家佣人、橡胶种植工更高,每天能赚约50-60美分。尽管如此,她们依旧生活节俭,蜗居在牛车水的小房间内,平常吃的是泡水的豆腐、花生和粥,有时候还会挑拣着剩菜拿回家用辣椒、盐巴腌制,制成咸菜下饭。
为了节省五分钱车费,她们宁愿花一两个小时走路到目的地。为了多赚一些钱,她们可以挑起一百八十斤的重物,没有机械的年代,扁担和藤筐是她们仅有的工具。
三水女人的“红头巾”超越了传统“红盖头”的定义,成为了女性努力追求新生活,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一种象征符号,体现了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现代精神。
2015年10月2日,中国最后一位“红头巾”黄苏妹作古。三水女性“下南洋”的历史,按下了定格键。“红头巾”会因为风霜雨打而黯淡,但“红头巾”抒写的女性史诗永不飘逝!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