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下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代理院长杨正根在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
1月26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代理院长杨正根在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表示,五年来,广州法院办案质效大幅跃升,全市法院受理案件277.2万件、办结267.2万件,均较上个五年翻一番以上;法官年人均结案从325件增至590件。此外,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法院及实验室,大湾区唯一互联网法院落户广州,五年来,40项“广州法院经验”向全国推广。
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呈下降趋势
杨正根介绍,五年来,广州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0.3万件,判处罪犯13.3万人。从严惩处暴力犯罪,审结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爆炸等案件8890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总体呈下降趋势。深化反腐败斗争,判处贪污、贿赂犯罪罪犯1589人,其中原省部级3人、原厅局级56人。配合反腐败国际追逃,审结外逃腐败分子回国受审案件11件12人。
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方面,“村霸”刘永添案入选年度全国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审结电信诈骗、 网络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2451件,对全国最大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云联惠”系列案65件172名被告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拐卖9名儿童的“梅姨案”主犯张维平依法判处死刑,对杀害被看护老人的“毒保姆”陈宇萍依法执行死刑。
广州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审结涉住房、就业、 医疗、消费等民生案件18.7万件。审结劳动争议案件5.1万件,为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19.9亿元。保护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合法权益,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法院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对存在定罪证据不足等情形的60名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防范冤假错案,坚持宽严相济,5.7万件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审结,对3.2万名轻微犯罪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对592人免予刑事处罚。
全国首建5G智慧法院及实验室,引领办案模式变革
五年来,广州法院变革工作机制,通过科技赋能,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杨正根介绍,伴随着司法责任制全面落地,择优遴选416名员额法官,法官成为裁判主体、对案件质量负责,院庭长回归一线办理疑难复杂案件,结案数占总数28.4%,一审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从4.12%下降到1.98%,“四个聚焦”司法制约监督“广州模式”获得中央政法委推广。
近年来,司法改革与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增强,最高法院在市中院设立全国首个司法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践基地,围绕打造大湾区司法改革创新引领区,广州法院推出50项制度创新,40项“广州法院经验”向全国推广。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法院及实验室,首试5G远程庭审、区块链律师调查令,发布首个5G虚拟智能法庭,引领办案模式变革、司法服务升级。
广州互联网法院成立以来收、结案和法官人均结案数居全国互联网法院首位。全面实现“网上案件网上审”首创交互式审理、在线联审等新机制,疫情期间协助大湾区内地城市26家法院部署在线诉讼平台。杨正根表示,全市法院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已成为全国法院重要的首创性引领性改革策源地。
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847家僵尸企业有序退市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广州法院推动营造有约必守、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纳入营商环境评价的案件平均办理用时五年间缩短了112天,审结合同案件82.4万件。在全国首例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中,判决财务造假的康美药业赔偿投资者损失24.59亿元,被中国证监会誉为“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广州法院成立广州破产法庭,推出“智破”破产案件审理、“智融”破产资产投融资服务等全国首创系统,推动847家僵尸企业有序退市,清理不良债务737.5亿元,释放土地3765亩,运用重整、和解等手段帮助382家企业脱困重生。牵头推进的2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均获评全国标杆。其中“办理破产”指标获评全国最佳实践衡量市场主体,解决商事纠纷成本的“执行合同”指标跃居全国第二,破产审判“广州经验”被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推广。
杨正根表示,未来将聚焦推动城市全面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在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维护生态公共利益和人民环境权益、提升国际区际司法公信力等方面有更高站位、更大作为。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喜茵 ■本版图片: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