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围绕“双碳”目标不断强化工作部署。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广东金融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驰骋“绿色赛道”,围绕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以实践承担绿色使命,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着力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建设、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完成了属于广东的绿色金融社会责任答卷。
数据
2021年是广东试点碳市场第八个履约期,在过往的8个履约期内,控排企业履约率达到99%以上,2018-2021连续四年100%履约。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0年,广东省超额完成碳强度目标,累计下降超44%。
回溯
广东绿色金融实现多个全国首创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一方沃土,绿色金融便是萦绕其中的溪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一系列清晰务实的部署。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在服务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始于2016年。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根据《指导意见》精神,随即启动、全面谋划全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成功推动广州于2017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在全国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自评价中,广州已连续三次位列综合排名第一,2020年被国际金融论坛(IFF)授予全球绿色金融特别贡献奖。在人民银行公布的首批52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中,广州的优秀案例达11个。
2021年以来,广东在绿色金融实践中实现了多个“全国首创”。如全国银行业首个“零碳网点”和首家气候支行;支持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ABN(资产支持票据)、粤港澳大湾区首笔碳中和债落地等。其中,作为国内七大碳交易试点交易所之一,2021自然年度广东碳市场交易非常活跃,二级市场成交碳排放权现货4125.26万吨,累计成交金额13.20亿元。其中,GDEA现货交易量为2750.58万吨,超越欧洲能源交易所、韩国交易所二级市场配额现货交易量,位居世界前列。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而在广东,2021年,绿色信贷余额首破万亿元大关,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40.92%,其中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重点项目信贷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87.88%、43.43%和65.63%。
着眼
多点创新,全方位探索绿金模式
在广东金融的绿色实践中,各金融机构不断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绿”“金”擦出新火花,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优秀案例。
2021年9月,工行首家“零碳网点”在广东省正式挂牌,成为该省首个创新实现网点装修建设“碳中和”与网点运营“预先碳中和”双目标的“零碳网点”。据悉,此网点以汕头公园支行迁址装修为契机,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装修设计、材料使用、日常营运全过程,另外,在该支行装修期间,包括建筑材料、办公用品、人员通勤、净购入电力等装修和营业活动进行碳排放核查、碳减排量注销,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完成260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注销,其中包含预先完成72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注销,用于抵消2021年8月9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支行运营活动中预估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绿色金融顾问服务”是中行广东分行首创的绿色金融特色项目。据悉,2021年8月20日,中国银行广州东山支行与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签署《金融服务绿色公交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广州市第一家成立的国有公交企业,广州一汽巴士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公交企业,公交线路遍布广州城区,近年来该司一直秉承“绿色环保公交”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公交出行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型,目前纯电公交车占比超过85%,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而中国银行受聘成为广州一汽巴士绿色金融顾问,开创了国内银行业开展绿色金融顾问服务的先例,是金融助力“碳减排”及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
为了谋得绿色发展,广东金融业还有哪些创新举措?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介绍,广东金融正将绿色金融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绿色金融创新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变。在广东的不同地区,绿色金融探寻出因地制宜的多种模式,如在粤北生态发展区,推动金融机构落地林业碳汇项目、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以及公益林生态补偿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完善针对经济欠发达生态功能区的市场化长效补偿机制,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盘活农村林业资产、增加农民收入;在粤东和粤西沿海经济带,聚焦核电、风电等产业优势,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信贷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产业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能源转型;创新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模式,帮助可再生能源企业盘活应收账款,探索金融支持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展望
稳步开展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金融系统和地方政府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扩大绿色信贷的规模。而在广东,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简称“广东绿金委”)致力于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将为广东金融带来绿色新动力。
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肖斯锐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方面,广东绿金委牵头起草《广东金融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目标的倡议》,参与起草并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同时细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共同组织大湾区内地13家法人金融机构率先开展试点。此外,制定发布全国首个与碳强度挂钩的绿色供应链融资标准,并推动在汽车行业及电子制造业率先落地实施。在支持金融机构碳中和方面,广东绿金委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率先开展自身碳中和试点,协助金融机构建立运营碳排放评价和管理机制,实现绿色金融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碳中和。”
肖斯锐表示,在未来,广东绿金委将继续推动金融服务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加快研究‘碳市通’、离岸碳金融产品等相关工作;支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相关工作,加强碳金融产品研究和开发,将碳排放权资产作为金融机构合格抵质押品,积极运用碳定价工具。同时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金融实验室设立工作,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金融发展”。
据悉,接下来,广东绿金委将继续稳步开展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在国家标准委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继续牵头开展碳金融产品标准的制定,参与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标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等标准的制定。此外,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标准、大型活动碳中和地方标准制定等。
去年年底,《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区域重大战略平台绿色发展,在低碳示范、生态环境治理、绿色贸易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港澳金融优势,探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基金。
■新快报记者 杨依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