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增江自北向南流经全境。考古发现表明,增城地区的人类历史可以早至距今五六千年前。如今,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商周、汉代、晋南朝,乃至明清,年代跨越近5000年的考古成果,一展呈现。
2022年8月10日上午,“考古增城——新时代增城考古成果图片展”在增城区图书馆开幕,展期将至8月30日。
“考古增城——新时代增城考古成果图片展”主场活动现场
广州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郑小炉在开幕式上致辞,增城区整改办(区委党史研究室)、区文广旅体局、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规自局、区住建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以及各镇街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全区文保员、文保单位的业主代表和新闻媒体参加开幕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研究馆员应邀作《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以增江流域的考古发现为主要线索》考古科普讲座。本次展览属于广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
增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增江自北向南流经全境。考古发现表明,增城地区的人类历史则可以早至距今五六千年前。20世纪50年代以来,增城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存,荔城西瓜岭、石滩围岭、增江浮扶岭、新塘老虎岭、金鸡岭等古遗址古墓葬,记录了增城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延续不断的人类活动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考古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增城考古也翻开了新的篇章。近十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增城区国有土地出让和基本建设,在增城区完成的考古项目多达百余项,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新时代10项考古项目,年代跨越近5000年,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汉代、晋南朝、明清等时期。
展览现场
围岭遗址出土双肩石斧和骨凿
围岭遗址出土夹砂陶圈足碗
浮扶岭遗址墓葬分布情形(局部)
其中,金兰寺、松丁山、墨依山、乌石岭、担水坳和大岭顶等遗址发现的先秦遗存为探索早期广州提供了线索,特别是金兰寺遗址出土的古人类遗骸、动物骨骼、植物种子等,对了解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的交流互动以及先民从哪里来、长什么样、生活环境如何、吃什么、如何获取食物等意义重大;朱村墨依山遗址出土的大口尊、T字形玉环、牙璋等见证了珠三角与粤东,以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
金兰寺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M44
金兰寺遗址M44出土陶鼎,新石器时代晚期
金兰寺遗址M44出土陶豆,新石器时代晚期
金兰寺遗址M1出土陶釜(新石器时代晚期)
增城墨依山遗址M70出土大口尊、T字形环、牙璋
梅花岭东汉墓葬、龙井山和松仔岗墓葬、林屋社南朝墓葬,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先民生活、葬俗、宗教信仰、生死观念、审美意趣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观众朋友可以透过商代水晶玦、汉代铜碗、东晋青釉陶盒、多格盘、虎子、铜钱、滑石猪以及墓室内的假窗、祭台……遥想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增城龙井山南朝墓M6墓内承券结构
增城松仔岗M10出土“永和六年”青釉盒
莲花山书院遗址航拍
莲花山书院遗址是明代大儒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书院遗址,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社会、文化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莲花书院“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
“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表面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乙巳”为干支纪年,推测应为 1545 年,湛若水号甘泉,“泉翁”指的就是湛若水,该碑刻的时间人 物与文献《娥眉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记载吻合。
莲花书院复建规划图
2016-2017年,该院对增江流域主动开展专题考古调查工作。500多处各时期遗址全景式地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的漫长时间里,增江流域人类生生不息。
增江流域遗址分布图
2022年6月,该院与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推出“考古增城”系列活动,开展“考古增城”图片展镇街巡展、“识骨寻踪”考古研学体验活动。其中,“考古增城”图片展先后在增城区石滩、朱村、小楼、宁西、增江、荔城、新塘等镇(街)进行巡展,增城区图书馆是最后一站,展览以图文为主,辅以视频及考古工具、考古工作报告、学术成果等实物向公众展示在增城的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如何发现、有什么意义,旨在用丰富的文物考古发现及背后的故事帮助、引导、激励人人读懂、热爱我们生活的这方土地。
“考古增城”图片展镇(街)巡展
“识骨寻踪”考古研学体验活动
本展览展期至8月30日。
新快报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穗文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