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总赛区书法现场赛火热举行,众多青少年同场竞技。
新快报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9岁的何映宏学习书法4年,可是当他在赛场上写下这首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时还是有些紧张。他独自练习过不知多少次,但和几百人一起比赛感觉完全不同,落款时比赛已接近尾声,他握笔的手有些抖,但仍然一笔一画写下姓名和年龄,盖上了自己的章。
8月20日,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新快报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广州流花展贸中心参与协办,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爱蕾志愿服务队共同支持的“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总赛区书法现场赛(下称“书画大赛书法现场赛”)在流花展贸中心举行。包括何映宏在内的正式入围本届大赛总赛区的青少年一起泼墨挥毫,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仅5岁,最大的35岁。
张桂光:六届比赛 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天,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郝勇,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桂光,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颜奕端,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梁晓庄,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李菲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李志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靳继君,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非遗传承学院)院长陈凯,广东书法与艺术研究院展览教研部主任罗炳生,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许志权、广东新快报社总编辑冯树盛等出席了本次活动。评委会主席由张桂光担任,颜奕端则为评委会秘书长。
“我深信,每一个爱好书画的孩子背后,都站着对书画感兴趣的家长;每一个爱好书画的孩子,也都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小朋友。于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爱好书画,蔚然成风。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们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文化建设。也许,青少年书画大赛就是这么一个支点。”新快报社总编辑冯树盛在致辞中说,新快报创刊24周年,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坚持“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的媒体职责,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个领域中深耕不辍,以书画院活动和收藏周刊为媒介,连接学界和大众,以文化+链接多个领域,成为一张经典的广东名片、城市名片。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桂光则表示,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从2015年开始至今成功举办六届,变化显著。首先是规模不断扩大,第一届收到了6000多件参赛稿件,本届则收到了4万多件,说明大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二,书画培养的路子越走越正,书画爱好者的学习途径越来越正规。原先学老师写字、写大人字的风气,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宣传以及评审的导向,慢慢把方向扭转过来了,选手们愿意认真临摹古碑帖打好基础;第三是参赛选手的水平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以楷书为主,到隶书、篆书、行书、草书全面开花,到增加了篆刻,青少年的书体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
■选手在聚精会神书写作品。
比赛结果将在新快网和“新艺道”公布
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13:30,家长和学生已在有条不紊地签到、查验二维码;赛场内,工作人员将比赛用纸置于桌上。比赛用纸有3种规格,分别是四尺整张、四尺对开和格子宣纸,每位选手有两次书写机会。
本次大赛有二十余道题目,包括成语、对联、古诗文、名人名句、口号等,主办方提供简体和繁体两种版本。选手们不限书体,可在45分钟内任选其中一题进行创作。赛题全程保密,于开赛前两天对外公布。
13:40,入赛场的选手开始叠纸、摆放笔墨。有的同桌两人一起研读探讨题目,有的一笔一画地用铅笔写上自己的姓名,有的活动手腕筋骨,也有小朋友自拍记录下这一刻……
经过3个小时3场现场赛,本次广东省青少年书画大赛总赛区的比赛正式落下帷幕。参赛选手离开赛场不久,评委会就将本次的作品与佛山分赛区、天河分赛区的入围作品一起进行现场评选。评委们在一字排开的作品前进行最终投票,反复评阅、讨论,最终给出不同等级的奖项。赛果将会在新快网、微信公众号“新艺道”上公布。
■专家在认真评选。
选手故事
●余懿:坚持练书法 是为了“把字写好看”
在第一场比赛中,新快报记者发现有一名选手早早地就收拾好个人物品,站在桌旁等待监考老师过来,整体状态比其他选手放松不少。她叫余懿,今年15岁,即将升上高一,练习毛笔字已经6年。“我想把字写好看”是她坚持练习书法的初衷,而父母也从未逼迫她学习书法。跟余懿一样,10岁的陈曦也是自己要求学习书法的。她是书画大赛书法现场赛的“老选手”,上一次比赛获得了三等奖,这次比赛,她写了两张作品,比赛结束时上交第一次写的那张。“我想选一张我最满意的。”她说。
●陈奕铧和陈奕镪:7岁开始学草书 赛场上是同桌
陈奕铧和陈奕镪是双胞胎兄弟,今年10岁,一起在3年前开始学习草书。他们在现场赛上是同桌,一个写古诗《滁州西涧》,一个写对联,写完之后都觉得超常发挥。陈奕铧说在现场有点紧张也有点兴奋,但全程很专注地写,写完就一点都不紧张了。“比在家写得好多了!”他们开心地说。
现在是暑假,兄弟俩每天8:30至17:00学习书法,开学后则在周末花一天学习。“他们每次回来都很开心地分享当天的收获,还经常挑出最喜欢的作品送给我。以前会羡慕妈妈的字好看,现在他们说要当爸爸的老师。”他们的妈妈说。
●李艺哲:父子一起学篆刻 结果老爸放弃了
在现场,几名选手的“装备”和其他选手不太一样,放大镜、印床、刻刀……原来他们的参赛项目是篆刻。12岁的李艺哲马上就要上初一了,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篆刻。“我爸爸带我去听了一场关于篆刻的讲座,回来之后我们都很想学,所以买了一堆材料,我就开始跟着篆刻的书自学。后来觉得应该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才报名跟着老师学习专业的篆刻。不过后来我爸爸没有继续学了。”他笑着说。
●冯女士的孩子:学习繁忙 但每周书法课从不落下
赛场外,有不少学生家长在等待孩子比赛完出来。冯女士的孩子正在上初中,一开始让孩子学习书法主要是为了磨炼孩子的心性,想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了几年之后,孩子渐渐喜欢上了书法。虽然学业繁忙时很难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但每周的书法课从不落下。
专家说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桂光:
选手水平愈来愈高 执笔和运笔仍要加强
大赛间隙,新快报记者采访了张桂光。他肯定了本次大赛选手的整体水平,认为六届比赛以来,参赛选手在书法字体的种类和书写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执笔,初学者和教学的老师都应该注重学生的执笔姿势,要遵守书法撰写的规范,在遵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再进行发挥;另外是要正确掌握运笔的方式,在临摹古碑帖的过程中,注重提、按、顿、挫等笔法的学习,不能单纯地模仿,要打好基本功。
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梁晓庄:
选手开始回归自然 真正在写字上下功夫
以前的选手参赛是为写书法而写书法,喜欢学习现代流行的东西;现在看到他们慢慢回归经典、回归自然,开始注重字体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的用笔等,看到他们开始真正在写字上下功夫。书法是书写者在平时的生活中能用得上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青少年选手的作品是一种天真的作品,而不是严肃的作品,他们在专注中获得快乐。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现在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写在笔下的楹联诗词和句子,但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他们能慢慢理解、慢慢锤炼自己的品格,这也是书法提升一个人素质的最好的体现。
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李志东:
书法审美很重要 格局放开使人走得更远
(选手的)水平比之前高,一届比一届都有进步,路子越来越正。原来是楷书为主,现在各种字体都写得很到位,书写的字体得到了很大扩充,特别是写篆书,选手们很淡定,不怯场,可以看出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投稿更加广泛也更有代表性了,说明社会非常重视书法文化的传承,能够反映我们省青少年书法的真实水平。
书法是一种文化修养,学书法不能一蹴而就,从书法里的谋篇布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或待人接物的性格;书法也是一种人格修炼,可以陶冶性情、变化气质。同时,书法审美很重要,审美提高后,追求也更高。俗话说“不跟时人争,要跟古人争”,格局放开会使人走得更远。
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靳继君:
书法要坚持练习 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此次比赛的选手年龄区别很大,小的只有五六岁。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家长、老师和学校各方协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作用,当孩子进入高中后,学习任务会逐渐加大,但仍应坚持练习书法,书法应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书法本身就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对人格的培养和性格的优化都起着积极作用。除了基本功之外,心态也很重要,现场赛会给到选手更多压力,通过初评进入决赛的都是精英,相信他们不会受这种干扰,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节奏,把自己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
此次比赛收到的投稿作品数量比以往翻了几番,显示大赛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提升,并且能够整合好各类物质资源和文化艺术资源,以后的道路会越走越长越宽阔。
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非遗传承学院)院长陈凯:
5种字体都有人学 才能说明弘扬书法做好了
现场赛的学生都写得很熟练,可见在美育方面下了功夫。很多孩子从一开始学习老师的字,但我们要引导他们学经典的碑帖、学古人、学大家,这才是正确的方法。书法需要一定的个性,但对青少年来说能把经典学好就已经很好。
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可能每天用毛笔写字,一开始学书法是靠爱好的。我认为青少年学习书法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书法史,在学习过程中要多看文章,在技法之外文化要跟上,这样鉴赏能力才能跟上,不然永远到达不了高端的水平。
从文字的源头来了解文字很重要,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现在的字体,文字和文化始终是连在一起的,要善于发现文字形、音、意的魅力。以前的比赛,很少有人写篆书,此次比赛有部分选手书写篆书、雕刻印章,涉猎更全面。中国书法有篆、隶、楷、行、草5种书体,每种都有人学,这才是我们弘扬好书法的重要标志。
广东书法与艺术研究院展览教研部主任罗炳生:
繁简体并用还需要 更为细致的引导和纠正
此次大赛的赛制更完善,选手来源更广泛,选手的专业素养也非常不错,但我仍然发现几个问题。首先是繁简字并用的问题,书法艺术有自己的规范,有的字不同字形会表示不同的意义,带有特定意义的字需要通过繁体字来呈现。繁简体并用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纠正要更为细致。
其次,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练习草书。我认为,草书更宜用于表达性情,在孩子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表现性情是很难的,低龄的初学者是否有必要学习草书还值得讨论。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见习记者 毛毛雨 林翠珍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林里 郭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