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多年以后,柳恩铭博士仍记得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听到《在水一方》时,心中的激荡。正是这首歌,他与《诗经》结缘,从此触摸《诗经》超过30年。
最近六年,他深度研究《诗经》,撰写了《诗经心读》。在《诗经心读》问世之际,我们与柳博士一起分享他对《诗经》、诗教和教育的思考。
柳博士认为,《诗经》是中国诗歌的起点,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国美学的根基;《诗经》作为诗教的核心教材,诗教作为传统教育的核心课程,依然会让今天的人们心动不已。重注《诗经》,旨在呼唤教育的诗心、诗情、诗性,旨在呼唤传承诗教的伟大传统。
人物简介:柳恩铭,1966年10月生,博士,《论语》研究专家,《新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曾经是学生喜爱的中学语文教师、武汉市最年轻的中学校长。曾经是南中国民办教育的拓荒者,曾担任公立学校、民办学校校长,曾任广州市原东山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曾任广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体卫艺处处长、办公室主任,曾任天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务,曾经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其主讲的《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道德修养》《教育美学》等课程深刻影响听众。代表著作《学习型学校的管理理论与策略》《论语心读》等深受读者喜爱。
诗·缘:研究《诗经》逾30个年头
自童年时期开始,柳恩铭博士便与诗为伴。父亲赠与的两本小书——《唐宋绝句100首》《唐宋词100首》是他最心爱的读物,也是引导他踏入诗词天地的“启蒙”。沉博绝丽的诗篇装点着年岁,也承载着他的少年心事。他笑道,自己常在“江清月近人”的意境中咀嚼少年漂泊的孤独,在“生当作人杰”的豪情中根植追求卓越的信念。也正是有着诗的底蕴、词的情怀,恩铭博士与《诗经》结缘似乎早已埋下伏笔。
1984年,18岁的柳恩铭初为人师,在仓埠古镇的中心中学教语文。在一场元旦晚会上,他无意中听到了名曲《在水一方》,“一听钟情,至于陶醉”。父亲告诉他,其实这首歌是《诗经·蒹葭》意境翻译,于是开始关注阅读《诗经》,被《诗经》中先民先哲的纯真、淳朴、真诚、浪漫、唯美深深吸引。
30多年过去,恩铭博士对《诗经》的研究依然保持着满腔热情,其中既有兴趣所致,也有对教育的上下求索。一直以来,恩铭博士心系教育,为教育笔耕不辍。2016年,柳恩铭不再担任天河区教育局局长一职,在完成畅销书《论语心读》第三版修订之后,开始重注《诗经》。
诗·教:中国教育应有从《诗经》开始的诗教
历时六年,恩铭博士力作《诗经心读》问世。作为第一批读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述卓先生评道:“古老的《诗经》,一经恩铭博士‘心读’,立即苏醒,复活,鲜活,令人心潮澎湃。”
谈及解读《诗经》的初衷,恩铭博士坦言:“为教育。”他表示,由孔子选编《诗经》而开创“诗教”传统,是贯穿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条浑厚的线索,如果把这条线索从中国基础教育剥离,中国教育将大为逊色。
基于人本、美学、教育的角度,恩铭博士致力于让《诗经心读》还原“兴于诗”的教育基石、还原“兴观群怨”的教育功能,因为“这正是教育需要的”。恩铭博士解释道:兴,赋予生命热度和温度;观,让孩子学会观察自然、了解社会;群,使孩子懂得处世之道;怨,实际是引导孩子们学会表达,学会多角度地思考,这些都能在《诗经》篇目中得到启发。
书法家、资深教授吴鸿清先生阅后感叹,虽然《诗经》是2500多年前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写的诗,但恩铭先生的解读却使它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成了一面观照现实社会借鉴古代经验教训的明镜,成了今天仍不过时的好教材。“因为恩铭先生就是用他丰厚的人生体验来解读《诗经》,所以他的解读才能那样活灵活现,那样入木三分。”
诗·论:中小学阅读应避免“走马观花”
恩铭博士担任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期间,大力推行经典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基础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全覆盖。直至如今,天河区仍在经典教育板块持续发力,优化整体教育结构,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然而,恩铭博士看到了中小学经典阅读课程的不足之处,那便是“泛读有余,精读不足,熟读不够”。“中小学阅读,首先是内容精选,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如果不加选择地堆给学生,很可能产生误导。”其次,恩铭博士认为,阅读方法应是多样化的,他本人正是通过“进入角色和情景的朗读”悟出了“文章的味道是读出来的”,从而增强了语文学习兴趣,提升了语文学习能力。“在诸多的阅读方法中,我特别提倡两种:一种反复地、艺术地朗读诗词文赋精选篇目,也就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诵读、吟诵;另一种是一本书读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笨’办法。”只有感受到经典的“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浸润心灵。
此次重注,恩铭博士期待着以最美的方式把《诗经》呈献给读者,给读者以诗心和诗情,给教育以灵感和灵性。他建议读者们特别是学子们拿到《诗经心读》后,不妨采用“阅读+诵读”的模式,读懂读透,提高诗歌素养、文学素养、美学素养、伦理情怀,达到涵养性情、完善人格、沉淀思想、构建价值的目的。对于家长,他推荐“亲子共读”模式,伴随孩子的成长而吸收儒家经典的丰富营养,让自己更加宽容,更加担当,更加奋发向上。“至于青年读者,不妨把《诗经心读》作为案头书、床头书、口袋书、旅行书,自觉接受经典滋养,在经典阅读中实现人文精神自觉,不亦快哉!”柳恩铭博士如是说。
心读对话
《新快报》:在《诗经心读》的自序中,您提到自己是从人本、教育、美学的视角解读《诗经》,因此《诗经心读》不同于历代注者。能否形容一下,通过新的视角,您看到的与别人眼中不同的《诗经》是怎样的?这对解读诗经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柳恩铭:其实您的问题,正好对应了《诗经心读》的三个特点:人本基础、教育情怀、美学方式。
先说人本基础。儒家思想的流变过程很多人不清楚。原始儒家或者说孔子儒家,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人本”二字,即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政治,以生为本的教育。我对《诗经》的“心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之上。所以,我读懂了孔子,读懂了《诗经》作者,读懂了《诗经》人物。
比如占《诗经》相当大比例的爱情诗篇,从爱情范畴看,有君子与淑女之爱,有贵族青年与民女之爱、有单相思,有夫妻之爱等等;从时间轴看,有婚前之爱,有婚后之爱,有终身之爱;从浓烈程度看,有炽热的爱,有平淡的爱,有飘渺的爱,有浪漫的爱等等;无论哪一种爱情,都那么真诚,那么质朴,那么自然,那么自由,那么浪漫,那么唯美!虽然《颂》主要是周王朝祭祀颂歌,也都充满了浓厚的“人本”色彩:“敬天爱人”成为所有《颂》诗的主题——“敬天”是手段,“爱人”才是目的。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本主义思想!
再说教育情怀。什么是教育情怀,那就是基于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给予教育心念和信念。教育兴国是基本国策,每个共产党员干部都有关心支持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党和政府是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热心人士是呐喊和赞助,教育者是无私奉献。而我选择用心牵挂和用笔支持!《诗经心读》不仅融入了我数十年的学养,更熔铸了如海深厚的教育情怀,整部著作浸润着我的激情和期待:《诗经心读》有唯美的爱情,有唯善的伦理,还有唯真的理性。《诗经心读·国风》以民歌、民谣、文人诗的方式,把先民的善良、淳朴、温厚、真诚等表现得尽善尽美;《诗经心读·雅》《诗经心读·颂》以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的方式把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的智慧和价值发挥得酣畅淋漓。
再说美学方式。诗歌是语言的精灵,诗歌是文学的源头,诗歌是美学的根基。发端于《诗经》的诗教属于感性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其思想、伦理、价值等通过诗歌艺术直指人心人性,让生命浸润诗歌的灵性和智慧,这种美学方式,增加了《诗经心读》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正服力。
《新快报》:据我们了解,多位专家、学者对《诗经心读》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您看来,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能否提前向翘首以盼的读者们透露一下?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您有哪些发现?
柳恩铭: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心读”。《论语心读》挣脱了汉代经学的束缚,跳出了宋明理学的窠臼,跨越了乾嘉学派的局限,回到先秦,回到孔子,回到诗经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诗经人物心心相连:或心如平湖映射诗经人物的神态与心态;或心如满月朗照诗经人物的淡雅与飘渺;或心如朝阳尽显诗经人物的心识与理想;或心如晚霞流露出诗经人物的忧伤与怅惘;或心如流溪飞溅出诗经人物的低吟与浅唱;或心如长江大河洋溢着诗经时代的风流与激荡;或心如大海荡漾着诗经时代的浑厚与奔放……《诗经心读》就这样伴随无数静夜中跨越时空的“心恋”而诞生。我读懂诗中人物的向往,读懂他们的淳朴,读懂他们的奔放,读懂他们的善良,读懂他们的信仰,读懂人类轴心时代中国先民先哲的理性智慧和审美理想。
说到这本书的发现,实在太多了。首先,基于人本基础、教育情怀、美学方式,在我的解读中,80%以上篇目带有相当程度的颠覆。比如说《伐檀》,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认为是批判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罪恶,我反复研读之后,推翻此说,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励志诗歌。鼓励做自己动手的君子,不做不劳而获的小人。
《新快报》: 哪个部分的写作是您印象最为深刻的?
柳恩铭:《雅》《颂》的现代价值远远超乎想象,所以印象也特别深刻。比如《诗经·商颂·长发》是歌颂商民列祖列宗的颂歌,没读过的人或许以为是枯骨,没有生气。错了,恰恰是这史诗,生动深刻地揭示了商王朝曾经兴盛的秘诀。包括勇武尊礼:勇武,马上得天下;尊礼,马下治天下。今天我们需要勇武,也需要尊礼。增进德行:从天子到庶人均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德之不修”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大难题吗?强调德育首位,立德树人是对的。重视人才:尤其是不拘一格重用尹伊、傅说等,流芳千古等等。古往今来多少人超越商汤?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社会管理者,用心阅读这样的诗篇,一定会觉得受益匪浅!——读懂《诗经》,方知《诗经》有美学味道,有文学精彩,有史学价值,有伦理学情怀,有社会学思考,有政治学智慧,有哲学方法论。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