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疼痛一阵强过一阵,无论什么姿势都无法缓解”;
“我感觉自己正在被一把钝刀宰割,五脏六腑都被粗暴地撕扯着,全身筋骨像要裂开”;
“疼得喘不过气,耳边全是其他产妇的惨叫”……
痛,大概是大多数妈妈对生育印象最深刻的回忆。
妈妈的“痛点”,应该成为社会的关注点。在2022年世界镇痛日来临之际,医师报、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母婴头部品牌Babycare联合举办的“2022世界镇痛日:无痛分娩公益行动”新闻发布会暨科普直播活动在北京启动。同日,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联合Babycare发起成立的旨在关注母婴群体的“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Babycare白贝壳关爱专项基金”正式揭幕,将为有需要的产妇家庭免除无痛分娩费用。
此外,三家单位还联手针对当前人们对分娩镇痛的认知程度展开了一次调查,了解相关需求信息,为提升分娩镇痛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劝退生育的除了钱还有痛
生育焦虑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劝退一颗想生娃的心,除了育儿成本,分娩的痛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可别不以为然地认为“生孩子还能不痛?”——有麻醉医生曾表示,分娩疼痛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感受,甚至极有可能是女性一生中遭遇的最严重疼痛,用疼痛评分量表评价,分娩痛可以达到9分到10分。此外,对母亲来说,疼痛在心理上会造成创伤(往往与产后抑郁有关联),在生理上会造成严重应激反应。
正因为此,国家卫健委分娩镇痛试点专家工作组组长米卫东一直主张,疼痛不应是女性生产的必要经历,“普及并推广无痛分娩,就是要让妈妈不痛并快乐着生产”。正如ACOG(美国妇产学会)的宣言所说:让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忍受痛苦是不人道,不健康的;应该让产妇在微笑与愉快中分娩,而不是在呻吟、痛苦与挣扎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我国分娩镇痛普及率仅三成
什么叫无痛分娩?其实它的大名应该叫做“分娩镇痛”,因为每个人对痛的感受和耐受不一样,分娩镇痛并不能完全保证无痛,但标准化的镇痛操作仅能做到在最大限度上减轻疼痛,同时避免镇痛药物的副作用。
医师报社执行社长、执行总编辑张艳萍说,调研显示,无痛分娩意愿度较高但普及率却并不高。本次调研共有633人参与,其中94%为女性。在调查中,82%支持使用无痛分娩,但仅有54%的家庭在实际生活中采用。
这与近年来其他调研结果是一致的。随着分娩镇痛的全国普及,女性在生育中将不必忍耐太多疼痛。米卫东也指出,试点医院无痛分娩普及率从2017年的27.5%提升到了2020年的53.2%,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妇主动要求使用无痛分娩。但较发达国家分娩镇痛普及率(80%~90%)相比,我国还远远不足,全国平均普及率仅达到30%。
其实,分娩镇痛技术作为一项成熟安全的辅助分娩医疗手段,直接提升了孕妇的生产质量——不仅能缓解产妇顺产分娩时的疼痛,让自然分娩过程更舒适高效,而且也让女性能在生产时更有尊严。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选择无痛的前三大理由分别是:有效缓解产妇疼痛、舒缓情绪(30%),有助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18%),经济上可承担(15%)。
“无痛分娩影响胎儿健康”?假!
虽然有诸多好处,但仍有相当比例大众对无痛分娩缺乏认知。张艳萍表示,本次调研显示仍有36%的人不了解或仅听说过无痛分娩。其中,担心影响胎儿、顾虑产后留下后遗症以及不了解这项技术等因素,阻碍了分娩镇痛的进一步推广,让很多女性依然要面对这种生产难以承受之痛。
接受此次调查的一位妈妈表示,事实上,即使是在一线大城市,分娩镇痛也远未普及,很多公立三甲综合医院都欠奉分娩镇痛服务或仅在国际部开展,相对高昂的收费无形中提高了分娩镇痛的门槛。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主任、疼痛科主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委姚兰教授说:“‘舒适化医疗’是医学伦理学的必然要求,更是医学人文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观念认为,生病、生育、检查带来的疼痛是‘自然’且必须忍耐的事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说这些‘自然’疼痛都可以不必忍受。”
“经常有人问,打‘无痛针’后是否会导致产妇腰疼?事实上,无论有没有做椎管镇痛或者麻醉,都有将近40%的产妇在产后出现腰疼。”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常委朱波教授在科普直播中说,无痛分娩不仅不会使产程增长,反而会缩短产程,帮助产妇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分娩。无痛分娩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为摄入的麻醉药物只局部作用于脊髓和一些神经根,且扩散到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很低。
提高普及率还需多方助力
怎样才能让生产无痛、为妈妈解除痛点?由医师报、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Babycare联合开展的此次调查显示,解决经济负担、加强科普宣传等都被认为在提高普及率上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将无痛分娩费用相关费用纳入医保成为呼声最高的解决方案,占22%;此外,加强科普宣传和加强产前教育两大因素紧随其后,分别占21%,保障无痛分娩产妇签字权占18%,还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大麻醉师培养力度。
一位接受调查的新手妈妈就表示,个人认为,提高分娩镇痛普及率,除主题宣传外,还需要多方合力——科室层面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宣教,以扭转患者观念;医院层面应制定相应激励机制,提高医护技积极性;学会或协会及医学院校层面应着力解决麻醉医生和助产士人才短缺问题;有关部门亦可制定相关政策,将开展分娩镇痛和分娩镇痛比例纳入相关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同时制定激励政策,“希望早日实现‘应无痛者尽无痛,愿镇痛者皆镇痛’!”她最后说。
专家则认为无痛分娩的推广不仅是对产妇的尊重,也会带来社会效益的提升。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就表示,首先,分娩镇痛是每一位产妇的权利,她们都应该享有安全舒适和有尊严的分娩医疗服务。其次,普及推广分娩镇痛服务,缓解产妇身心压力,可以有效地降低剖腹产率,也是社会效益的提升。应该减少生育妇女对产程疼痛的顾虑和经济负担,给广大产妇和家人带来更加温馨人文的医疗服务。
为此,“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Babycare白贝壳关爱专项基金”就将为有需要的产妇家庭免除无痛分娩费用。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志刚也表示认同,“通过为有需要的产妇家庭承担无痛分娩费用,我们希望切实帮助更多女性从中获益。这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人道主义的彰显”。 基金发起方Babycare首席品牌官也表示:“生育疼痛问题,其实和我们的4500万用户甚至是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能从科普、资助等多方面帮助更多女性免受分娩之痛,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助力,对我们来说也非常有价值。”
纪录片《生门》制片人戴年文也应邀请出席了镇痛日的活动。“哪怕是为了新生命的到来,也不应该让女性忍耐巨大的疼痛。”他说,在巨大的疼痛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仿佛是一件自然的事。但那只是因为以前医学水平不高。《生门》是为了礼赞生命而拍,现在更好的礼赞方式,也许是全面普及无痛分娩,母爱无需疼痛来证明,更无需生死抉择。《生门》让我们看到产房里除了生死之外,千百年来,女性临产时那份撕心裂骨的疼痛,随着医学上无痛分娩技术的普及,我们想至少这份疼痛以后不必再遭受了。以后更自然的事情应该是:在无痛平和、开心期待中迎接孩子的到来。
采写:新快报记者范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