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莨厂工人:一声轻微的雷鸣,引得顺熙晒莨厂的工人们不自觉地齐齐皱眉看天,毕竟,近来那不太正常的雨水天气,让他们已经停工将近一个月,也让采访屡次无法成行。
■晒莨中:香云纱的制作,前前后后起码要经过38道工序,对温度、湿度、日照都有一定要求,一旦被下雨天所打断,工人又需要返工前面的工序。(范梓烨/图)
■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的大本营,正是过去生产华南牌缝纫机的车间,如今在这个本地设计师聚集地,仍然保留了数台老旧的缝纫机,每一台仿佛都在述说了岭南服饰文化的悠久历史。
有论者认为:“广东人重吃不重穿”,这种观点持续到现在。事实上百余年来,粤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洋为中用、开放包容的时尚潮流,对中国服饰文化影响深远,但由于岭南气候湿热,服饰不易长期保存,从而使可供研究的服饰资料明显少于中原北方地区。所幸我们仍能从传承下来的传统技法和过往的产业地位,瞥见岭南服饰文化的过去,亦能从新生代的品牌和鲜活的设计力量,探索岭南服饰文化的未来。
浸染岁月:
“要延续一样东西,如果继续用旧的工艺, 有愧于前辈,所以一定要进步。”
适应自然环境是岭南服饰文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常年多雨、气候潮湿、路面泥泞,于是先秦越人就设计出“木屐”,来防水和防滑。到明清时,珠三角洲基塘地区和沿海居民利用一种广东特有的名为薯莨的植物,制成汁液,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顺德、南沙等地区特有的河涌塘泥覆盖,日晒加工而成,到了20世纪40-50年代仍流行于岭南,更一度远销海外,那就是“香云纱”。
时至今日,制作香云纱的晒莨厂,仍然活跃于原产区。位于南沙区的顺熙晒莨厂,就是其中之一。厂长周晓刚,经营香云纱生意已有18年之久,他认为香云纱代表了岭南人对待大自然的一种智慧,是对生活的一种总结,但这同时也是一项“看天吃饭”的技艺:“湿度要保持在65-90度之间,不能没有太阳晒,也不能暴晒,要让它慢慢地干,不然色素只能浮在表面。”周晓刚说,像今年这样长时间的雨季,已经让工人停工将近一个月,厂里也只能倒贴钱来给工人发工资。
因受天气影响因素较大,这一行业并没有规定的交货时间,只有有效时间。所幸虽然香云纱产业需求在十数年间历经起伏,但近年亦逐步稳定,作为珍贵面料受到设计师、厂商甚至影视剧组的青睐,来自日本、韩国等地的海外厂商,几乎每年都会早早定好货量。
周晓刚并未止步于此,近年与院校及各染厂合作,对莨绸的染色工艺进行改良,增加颜色的品种,并尝试与其他传统工艺结合。还经过五年的持续研究,攻克了数百年前承载香云纱工艺所用的织物面料的复刻难题:“这一种纱质面料,透气、快干,但因为工艺太难产量太低,而逐步被棉布、丝绸所冲击。可我始终认为,只有用这种面料做出来的,才叫做真正的香云纱。”
工艺方面虽然有所突破,但困扰周晓刚的,是大多数传统技艺所面临的问题:传承人。香云纱不比大多数非遗项目,可以由一人独立完成,每轮生产都至少需要10个人,是一个集体的生产项目:“一般我们是十多个人负责一个厂,巅峰时期有二十多人,但到了现在,厂里平均年龄都已经四十多了,人也越来越少。”再加上这是一项没有办法照本宣科的手工艺,观察进度全凭经验眼力,上手速度要靠悟性:“有些人七八年都未必行,有些人三四年就可以独当一面,但想要全流程都掌握,也未必。”
年纪小的不愿意花费时间投身其中,年纪大的已经体力一日不如一日,甚至周晓刚辛苦重建的面料织造厂,面临无工可用的困境:“一台机器一天只能织六米,产量很低,且绞纱又费神,工人年纪大了自然更不愿意做了。”
在香云纱的传承上,周晓刚将自己这一代比喻成一颗纽扣,希望在本质不改变的基础上,能系住上一代的工艺和精神,连接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希望不久的将来,香云纱生产能往工业化方向发展,只有在工艺和生产上都有所突破,让下一代才会肯接收。”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黄海滨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彧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视频摄制:陈文峰 ■制图:廖木兴
■通讯员:黄韵怡 谢颖妍 简炜玲 范梓烨 梁洁萍 徐嘉璐
■特别鸣谢: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透视未来:
“广东服装产业制霸全国, 与此同时,仓储和竞争压力也很大。”
岭南服饰对世界时尚的影响深远。秦时的南越国就出现了防风雨衣,岭南人在苎麻织物上涂上蜂蜡用来做防风防雨的衣服,因此全球第一件风雨衣并非英国的奢侈品牌Burberry,中国岭南的防风雨衣比英国人先了百年。
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南方时尚产业核心。这里,是中国时尚崛起之地。来到现代,国际的服饰品牌在此诞生并蓬勃发展。
2015年,MO&Co.刚入驻法国老佛爷百货的第一天就卖断货。这一个于2004年诞生于广州的服装品牌,总部EPO集团在位于客村的TIT创意园内,是整个园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司。借助于岭南在全国服饰生产与贸易的良好根基,不是广州人的集团创办人金霓,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时尚事业,并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这里的资源很好,供应商都在附近,外贸经验又足,无论是品牌还是独立设计师,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EPO代表的是从岭南出发走向世界的中国设计力量,那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和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就是为本地服装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壮大队伍的强大后盾。由这两个协会共同发起的广东时装周,坚定沉稳地走过了时尚潮流的风雨18载,还为设计师提供资源和空间,推动销售和展现。
作为时尚策源地的广东,近年来却有时尚度不及北京、上海之势,对此,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秘书长陈韶通表示,这是由广东的产业特色决定的:“在岭南服饰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庞大的、成批生产的服饰加工产业,成为岭南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也就决定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产业特色仍然会是发展B端的时尚。”
换而言之,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能够很轻易地解决设计、研发、配套还有从业人员问题:“所以很多公司哪怕总部没有选在广东,他的设计部也会选在广东。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从事设计的中外设计师有14万人,而其他的服装从业人员保有量在880万,这是非常庞大的。”
随着中国时装业的发展和壮大,广东也早已意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优质人才配置上。从2006年开始,每年的5月中下旬,都会举办广东大学生时装周,这是大多数广东服装行业人才走进主流市场的第一步。陈韶通介绍:“很多院校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期盼着在毕业之际,自己的作品能够代表全校参加这个时装周并且获得好成绩。可以说是驱动他们在大学里头认真学习钻研的主要精神动力。”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严俏,和来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陈惠燕,此时正带着她们筹备已久的作品,走向第14届广东大学生时装周的舞台。代表院校参加时装周的筛选机制虽然每间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要一路过关斩将才能脱颖而出。
当服装设计走向灯光和舞台,除了要专业能力过硬,有一定高度的时尚眼光,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有可能筹备了一轮,才发现整体效果会跟自己预想的有点偏差,这时候会有种进退两难的感觉。”严俏说道。
这就代表着,大多数学生都需要牺牲数个夜晚的睡眠,来赶制和调整自己的作品。但对于这一切的辛苦,严俏和陈惠燕都觉得,是值得的。尤其是能在稍具规模的舞台上,把自己在求学阶段所学知识,加以实践和展示,也能在传统文化方面做一些创新。严俏这次的作品,所用的面料主要就是香云纱,她不但将这种岭南独有的手工面料用到了流行的服装版型上,还加入了其他面料进行拼接。而陈惠燕则将冰冷的科技感和有温度的手工绣珠结合到高定礼服上,来表达在冷漠匆忙的都市生活里,每个人内心都仍然拥有热情的理想。
“随着外来人口增加,本土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新生代力量也在发展,相信经过多方的努力和坚持,广东不仅能做让品牌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还能成为让中国设计自由翱翔的广阔蓝天。”陈韶通说道。
■参考文献:许桂香《岭南服饰历史文化地理》 ■数据来源:广东时装周组委会×猎聘网《2018年广东服装行业中高端人才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