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藏室内“星璀璨” 特色馆里有“乾坤”
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古籍书库及艺海堂、桃李园、藏珠阁、远志文库等特色展室,专列名家典藏……创建于1956年的广州中医药图书馆,经过六十多年的砥砺深耕,如今已逐步升级进化为收藏医学文献特别是中医药文献、兼顾社会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文献的专业性图书馆,中医情怀凸显,“中医药味儿”十足。
广州中医药图书馆最早依照学校学科建设以收藏中医药文献资料为主,经过六十多年的砥砺深耕。截至2022年12月31日,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183万余册、电子资源库75个,自建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古籍书库及艺海堂、桃李园、藏珠阁、远志文库等7个中医药特色资源库。
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医药类信息资源平台,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拥有众多中医药类珍贵资源。据了解,该馆现有馆藏线装古籍3802部24835册,馆藏古籍以中医典籍为主,特别是岭南中医典籍,为馆藏古籍最有特色的部分。
馆内专列名家典藏,凸显中医情怀。作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了《鼠疫汇编》《引痘新法全书》《温疫论》《伤寒杂病论》等多部珍贵中医古籍。图书馆对于中医古籍的收集、保存工作也历来十分重视,可面向社会提供古籍修复及寄存服务。艺海堂的邓铁涛教授文献展,展出邓铁涛珍贵读书笔记、手稿260件,书法作品50幅,其中绝大部分系首次公开。
多年来,图书馆开展的悦读中医大赛、医学邮票展、中医典籍科普等文化活动凸显中医药特色,让阅读悦在其中。同时,该馆还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是广东省最早提供科技查新服务的机构之一,目前可提供知识产权及情报分析等深层次信息服务。
2022年,广中医大学城图书馆读者入馆总量为550052人次。两校区图书馆总借还85530册,月均借还图书7127册,日均借还图书238册。
【对话】
广中医图书馆馆长潘伟增:
为师生打造宁静舒适、人性化的智慧图书馆
新快报:您眼中大学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子?
潘伟增:宁静舒适、人性化、智慧化。图书馆被誉为人类知识的殿堂,应该拥有宽敞明亮的活动空间、功能齐全的内部设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文献资源。
此外,还应该创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文化环境,在服务学者、学术、学生过程中发挥知识枢纽作用,不断创造新的学习生态。未来,我们图书馆将以新技术为底座,从空间、布局、资源等多方面进行迭代升级,构建智慧学习空间,鼓励探索团队式、协作式、主题式学习模式,把图书馆建成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学生的学习中心、教师的教学支持中心,完成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变革。
新快报:能否谈谈您对阅读的看法?
潘伟增:“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体验,它能够带给我们许多不同层次的收获,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对各种挑战;可以使我们更加博学、睿智、从容。阅读对整个国家的发展、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都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新快报:对于新时代青少年阅读,您有什么建议?
潘伟增:我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书香中国,为书香社会,为书香校园作出自己的贡献。读书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欢喜,这才叫“悦”读。我建议大家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入手,无论是哪一类图书,只要有兴趣就先读起来,再逐步扩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日常在手边、包里放一本书,等车、等人的空暇时间都可以随时利用起来,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慢慢养成日常阅读习惯,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热爱读书。
【馆长荐书】
推荐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写的《追风筝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可能是我们的梦想、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可能是人类一直追寻的真善美,在这本书里作者用悲天悯人的情怀讲述了一个少年追寻梦想的辛酸故事,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新生朋友们看,希望同学们从中学会勇敢追求梦想,勇往直前,挑战自我。
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肖建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