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8月5日,第114期珠江科学大讲堂在广东科学中心岭南厅举办。讲座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与羊城晚报社联合承办。广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王春林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广东天气气候特点与防灾减灾》的科普讲座,讲述了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以及大家所生活的广东广州气候特点和应对措施。
“胡焕庸线”证明了水是非常重要的
“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呢?王春林说,“天气就是风雨雷电,我们每天感受到的温度,现在是热,是夏天。而气候则是比较长一段时间的平均状况。”
天气预报发生的天气气象主要在大气圈里头,它是靠太阳的驱动,成云、化雨、蒸发,形成这么一个水系的循环、能量的循环。水循环在整个气候系统里头是一条纽带,承担着能量循环的作用,维持着地球系统的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科学家通过水的痕迹探测外太空是否存在生命体。著名的“胡焕庸线”也证明了水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研究人口密度的时候发现,从东北黑河到西南腾冲这一条线,在同样面积下东南面人口密度95%,相反西北面人口密度只有5%。俗话讲,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同样的面积,人口密度却大相径庭,同样的大地,为什么载物能力这么悬殊呢?王春林说,核心的驱动因素就是水。因为东南面降水量都是400毫米以上的,而西北降水量远远不足,所以,水是制约我们大地承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分享说,随着进一步探索发现,降水量不足的西北发育了游牧文明,而降水量充足的东南则发育了农耕文明,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也就是说,农耕文明养人的能力、承载力是非常强的。
除此之外,气候是变化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更替实际上很有可能跟气候的冷暖有关系。这个曲线叫做“竺可桢曲线”,它和胡焕庸先生的曲线异曲同工,这条曲线气候是波动的,第一个高峰时候都是对应着一些盛世,在降温的阶段往往对应着一个时代的转换。王春林说,国外的玛雅文明,国内的楼兰古城,都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干旱和沙漠化,古城文明就变成了沙漠,可见在这个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底下文明是变化的,我们当下要节约用水,一起守护蓝色的星球、蓝色的家园,让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
通过最新的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期报告与中国气象局的蓝皮书得出基本结论:人类活动造成大气、海洋、陆地变暖,变暖是广泛迅速的。从大气圈来看,从50年到现在70年、80年,气温快速上升,全球是0.15度,中国是0.21度。从水圈来看,全球变暖导致冰冻圈变成水,海平面上升,将考验沿海城市的防洪能力。受风暴潮的影响特别是台风影响的海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从生物圈来看,全球的系统变化对我们人类最直接的影响,是农业病虫害增多,土地沙漠化等等。
广东水资源非常丰富
在广东,以水为财,水资源非常丰富,全省平均降水量是1800毫米,前面提到的“胡焕庸线”,平均降水量是400毫米,广东是它的4.5倍。王春林说,广州雨量是充沛的,但是分配不均,一年12个月主要分配在4—9月的汛期。4—6月是前汛期,暖区暴雨降水为主,没有多少台风。7—9月是后汛期,它主要是受台风影响。总的来说4—9月是降水多的时候,相反10月到次年3月叫非汛期或者是旱季。
广州的特点是雨热同季,长夏无冬,4—9月比较热,没有冬天,甚至连秋天都不常见。在台风、暴雨、强对流、高温、干旱,极端性天气中,损失大导致死亡主要是台风,影响广州台风平均每年3.3个,主要影响在7月、8月、9月。那么气候变化背景底下广东台风影响有一个什么特征呢?王春林说,总的个数没有大的变化,影响个数也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发现对广东造成严重影响比较强的台风具有变多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提到强对流天气,龙卷风是最容易想到的一个强对流。
在中国,有两个地方最多龙卷风,一个是江苏盐城,一个就是广东佛山,在这两地都建有龙卷风研究中心。龙卷风研究中心装了一个相控阵雷达,可用于探测龙卷风,它的功率比较大,探测有效距离为30公里,但是通常天气探测距离为250公里,甚至300公里,所以占点面积比较高,成本比较高。现在龙卷风的预警时间可能就只有十分钟,从监测到预报龙卷风的科技发展仍需努力。此外在广州塔上有避雷针,利用避雷针和建筑物自身的金属来引雷,以免建筑物遭到雷击发生事故。在从化有一个基地也在做人工引雷试验。
王春林最后总结说,在“实”字上靠科技创新,打造全链条气象防控体系,这个是永恒的话题,人们要做到广覆盖,要通过全社会联动参与,通过前沿科普知识、气象知识,让人类知道怎样去防御、躲避,不要跟大自然去对抗,要躲、避险,而是要更早一步防患于未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