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我省加快构建区域均衡发展新格局的重大举措,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从本期开始,新快报记者将以面对面采访的形式,对话各地镇党委书记,展现我省镇、村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和特色亮点,展开一幅幅以实干苦干姿态绘就的乡村振兴奋斗画卷。
■汕尾市陆河县东坑镇党委书记朱武城
“党委政府不仅要明确思路、出好点子,更要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让百姓共同参与进来,才能推动各项发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做出实效。”汕尾市陆河县东坑镇党委书记朱武城跟新快报记者提到,近年,东坑镇围绕“融城发展强镇,美丽经济富民”发展目标,在绿美生态建设、赋能全域生态旅游、全面强化基层治理等方面下了力气,美丽圩镇建设、农文旅示范带融合发展、乡风文明打造等呈现出明显发展。朱武城表示,党建引领、全民参与是持续推动东坑镇乡村振兴事业提质进步、“百千万工程”实现“加速跑”的核心动力。
乡贤支持村民配合 道路提质多方受益
位于陆河县东部、镇区距县城仅5公里的东坑镇是榕江水系发源地、“中国青梅之乡”陆河青梅主产地,更是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和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打造文旅名镇是我们的定位也是目标。”朱武城提到,2020年以来,东坑镇便结合全镇全域旅游发展做了规划,除了完善基础配套外,更力争在每个村挖掘出一两个亮点,串珠成链推动全镇农文旅融合发展。
而要发展旅游产业,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必不可少,其中,道路既是基础工程又是“门面担当”。“在去年,全镇除了需要新拓宽的道路外,镇村道路支路在硬底化的基础上也基本完成了‘黑底化’柏油路建设,道路提质让各村都很满意。”朱武城对新快报记者说,道路提质顺利推进的背后,离不开村民尤其是当地乡贤的支持配合。
■东坑镇党委书记朱武城(左一)和驻镇帮扶工作队到大路村农文旅项目现场走访。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道路拓宽提质等工程投入大且多数绕不开征地过程,其中又涉及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与青苗补偿费等相关补偿政策,与村民的利益联系相当紧密。朱武城坦言,以前,群众对修路拓路多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共同支持家乡发展,也成了东坑镇党委政府在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等工作中不断思索的问题。
朱武城跟新快报记者提到,乡贤成了重要“抓手”。他提到,这两年,东坑镇在推动丰田村等村道路拓宽提质的过程中,特地与村委干部、乡贤们“唠嗑谈心”,积极动员和引导他们带好头、共同参与到家乡建设。
其间,丰田村率先做出了示范,“他们没向镇里要求补偿,乡贤自掏腰包补贴了村里,村里还主动捐资让地以实现村道进一步拓宽提质。”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丰田村道路顺利进行了拓宽,“原本共计300多万元的各项补贴村民都让了出来,还捐了100多万元。”朱武城提到,加上驻镇帮扶工作队投入120多万元支持等,这段2.3公里的道路从原来3米宽拓宽到6米,建好的道路更加便利了村民的出行,也为产业发展打下更为牢固的基础。
朱武城表示,丰田村、大新村等乡贤的支持配合起了好头,如今各村都乐于支持配合镇里推动各项建设。截至目前,东坑镇已经实现了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管网全覆盖,完成了国道G235和镇政府前方道路扩宽升级,新建入镇道路,并深化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置机制,有效实现镇村提质扩容。
■东坑镇结合美丽圩镇建设推动农文旅资源融合,图为东坑镇党委书记朱武城(中)等人在榕江鹅卵石公园调研。
深化长效保洁机制 美丽环境人人维护
在抓好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提质等大方面建设的同时,东坑镇也“不放小”,通过深化环境保洁长效机制推动每个村落的环境保护。
步入新东村上屋自然村彭文月家,干净利落的庭院和屋前整齐葱郁的小菜园首先映入眼帘,房前屋后无杂物垃圾,室内也是一尘不染。新东村支书彭庆学说,这户人家已经连续4个月被评为文明户了。彭文月老人提到,现在不只他们家,村里卫生都搞得很好,“以前马马虎虎,现在村里天天都这样干净,卫生搞得好,我们身体也好。”
彭庆学说,村里如今能时时保持干净,离不开长效保洁机制的深化,“尤其在收取环境卫生费之后,村民们的环境卫生习惯得到了很大提升”。
朱武城提到,其实早在2016年,东坑镇就在不断探索推进卫生保洁机制的常态化推行,“2018年至今,东坑的环境卫生考核在县里均是名列前茅,但总时不时出现房前屋后的杂物堆放等问题。”如何切实解决掉这个难点,朱武城认为,还是得依托每个村民的自觉,“需要激发村民参与环境卫生保护的积极性”。
■东坑镇下罗角亲水平台环境优美,吸引民众前来休闲娱乐。
于是,2021年起,东坑镇开始尝试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各村(社区)收缴居民住户环境卫生费,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月常态化开展“卫生示范户”评选奖励活动。“每次奖励物品价值50元左右,村民获评两三回就相当于将每年120元的卫生费‘挣’了回来,积极性就这样带动起来了。”朱武城表示,推行两年下来,各村的积极性和村民的卫生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曾经村庄房前屋后的杂乱“老大难”问题也悄然解决。
多举措推动移风易俗 示范带助村集体发展
除了看得见的群众参与外,近两年,东坑镇也不遗余力推动移风易俗,引导百姓进一步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朱武城说,“镇里按照‘红事一菜单’‘白事一碗粥’的建议引导群众简化红白事。”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东坑镇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与镇上的餐馆对接,联合推出了“‘新风尚’农村家宴菜单”,“基本涵盖通常的办事需求,但将每桌费用定在四五百元,希望在推广中不断降低攀比之风。”同时,东坑镇也坚持引导简办白事,结合疫情期间防控要求和清明防火政策等,动员群众简洁祭祀,将燃烟烧纸改成赠花缅怀等,不断推动文明祭扫。
■东坑镇以共光万亩梅园景观带、榕江源美丽生态花果示范带、尖山红色旅游观光带“三带共兴”串联全镇农文旅资源。
多措并举推动移风易俗的同时,东坑镇不忘紧扣“文旅名镇”发展定位,以共光万亩梅园景观带、榕江源美丽生态花果示范带、尖山红色旅游观光带“三带共兴”串联全镇农文旅资源,节点上的榕江鹅卵石公园、榕江党旗文化广场等景点正在不断完善建设。朱武城表示,他们正在结合示范带发展不断挖掘各村资源,力争打造亮眼产业,发挥好示范带联动作用,不断助推村集体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农艳芳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