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评定工作已经启动,今年中山的特聘人才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8月25日,“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政策专题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会上,中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张远梁围绕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评定优化方向、特色亮点进行解读。
张远梁表示,2022年4月,中山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审议通过了《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部署实施“中山英才计划”,明确实行“特聘人才”制度。首批“特聘人才”评定工作经人才自主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等程序,共评出236名,并在今年第十届中山人才节期间全面入聘。目前,已按补贴发放比例发放了特聘人才首期补贴近2300万元,同时,积极优化人才医疗、住房、教育等政策,从多个层面对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更高礼遇,有力保障优秀人才扎根中山创新创业。
近日,中山市发出《关于开展2023年“中山英才计划”特聘人才申报工作的公告》,明确了今年申报“中山英才计划”特聘人才人员的基本条件、申报要求、申报条件以及资助聘期、工作支持和待遇保障等内容,申报时间截至2023年9月8日23:59。
张远梁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山市委组织部联合7大领域主管部门进行深入调研摸底,经过多轮研究协商和密切沟通,7个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了“特聘人才”评定方案和指标体系。同时,今年的评定工作也得到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和支持,相关方案和指标修订也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呈现三大新亮点。即紧扣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调整优化评定指标;专门增设特别引进条件,为新引进人才开辟即报即聘绿色通道;为“两区”和镇街赋权,更精准贴近产业需求。
张远梁表示,中山敞开胸怀拥抱各领域优秀人才,要在全市上下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氛围,让人才来到中山创业工作生活有奔头,感到暖心舒心。下来,我们还将以“特聘人才”评定为契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我们将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发挥“特聘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性作用,实施“百人百企百村”行动计划;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制度,支持和重点培养“特聘人才”潜心研究、不断创新;高标准建设中山人才公园,谋划在翠亨新区布局建设“中山国际人才岛”,建设人才生态馆、人才研习馆、人才研修馆等多元化的服务阵地,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
●宣传文化领域
重点引进符合“文化兴城”需要的人才
现场,中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忠诚介绍了今年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聘人才政策亮点。
张忠诚表示,2022年中山市评定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聘人才35位,2023年,按照“文化兴城”的工作部署,中山市将继续以弘扬香山文化为主线,培养“文化人”,建设“文化城”。所以,今年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计划重点引进符合“文化兴城”需要的人才。
一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社科理论人才,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获得者、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二是传播中山人文之美的新闻媒体人才,例如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广东新闻金枪奖获得者。三是创作文艺精品的文化文艺人才,例如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四是维护网络安全、建设数字化平台的网信领域人才,例如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张忠诚介绍,经过多次征求意见,今年的按指标计分的评分体系更加符合宣传思想文化实际。考虑到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有其特殊性,存在“有专业特长、专业水平高,但学历可能较其他行业人才偏低”的情况,在评价指标设计上适当降低学历学位的比重,提高业绩评价比重。同时在业绩评价中占比最高的专业技术成果(45分)方面,为了平衡各细分领域的评分标准,针对去年社科类专业技术成果指标较少的情况,专门组织市社科联、社科界专家、特聘人才召开座谈会,完善相关指标,力求更加科学精准评价人才,做到以业绩为导向,突出专业水平,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统一,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并重。
●教育体育领域
分为高教、普教、中职、体育四个序列独立呈现
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介绍了较首期教育和体育领域特聘人才评定,今年的评价体系的优化之处。
黎国喜表示,2023年特聘人才评定方式更新为按指标计分和按特别引进等两种,在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表之外,增加了特别引进条件目录。主要体现在几个突出:突出分类评价原则,2023年评价指标体系将分为高教、普教、中职、体育四个序列独立呈现;突出影响力、紧缺性和贡献度。适当提高了专家评价权重,综合考量人才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和实际贡献;突出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多元性和包容性。根据不同序列人才特点赋予不同指标激励项,科学设置评分比例及数值,既要“高精尖缺”高端人才,也要实用型专家;突出“引”才决心。特别引进是一种“即来即核”“一事一议”的个性化引才模式,极大缩短了引才周期,快人一步完成人才引进;突出不拘一格选才引才。今年的参评范围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与民办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相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意向书的人才。总之,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并在教育体育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和成果的人才,均可参评。
●企业经营管理领域
拓宽举荐企业范围领域,突出人才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
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徐勇哲介绍:“今年我们修订并印发了《中山市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相比去年,今年的评定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拓宽了举荐企业范围领域,优化了评分要素体系,开通了对优秀人才特别引进渠道。”
具体来说就是,一是突出考量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和企业对中山的贡献。企业根据人才对企业经营发展作出的贡献大小确定举荐参评人选,评分体系里增加了对企业营收、工业投资等评价项目,突出企业经营发展与人才贡献的关联,强化用人主体的自主权。
二是拓宽举荐企业范围。今年举荐企业范围更宽、数量更多。举荐企业范围主要有3个方向,包括上一年度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市专精特新培育企业;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且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已备案的规上、限上企业。
三是优化人才评定指标体系。修订完善评分标准,设定专业能力、创新价值、企业贡献、个人业绩贡献4方面16个评分项目。
四是开通优秀人才特别引进渠道。对曾担任过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强企业高管,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中国专利金奖获得者等十三类人才,开通随到随核,即核即聘的绿色通道。
●科技创新领域
科创人才皆可参评,评定对象范围不局限于平台和团队
中山市科技局副局长钟国强介绍,在总结去年特聘人才评定工作经验基础上,中山市科技局今年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标准,修订印发了《中山市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
具体亮点包括,一是评定对象范围更广泛。去年评定对象范围主要面向重点科研平台和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科研团队,今年评定对象范围不局限于平台和团队,只要是科创人才都可以参评,为更多中山科创人才提供申报机会,更好地发掘创新价值大、专业能力突出、业绩成果显著、贡献杰出的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
今年的评分指标体系囊括了申报人学历、专业技术成果、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经济贡献度等,全面反映特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注重考量特聘人才取得的科研成果。专业技术成果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分值占比最高。另外,为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在中山市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评价体系中还设置了加分项。
此外,今年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评分指标体系表中专门设置了申报人是否参评过科技创新科研团队的评价项。并增设了特别引进条件,凡是符合特别引进条件的科创人才,就可直接评定为相应档次的特聘人才,鼓励用人单位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同时,参评名额没有限制。按特别引进条件引进的,满足2022年1月1日以后入职中山,已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并依法在中山参加社会保险或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就可以参评;若还未入职,但有意向到中山全职工作的市外人才,已签订意向书的也可以参评。按指标计分参评的话,申报人自评分值达到45分以上的就可以参评。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