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3年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品牌活动“大师下午茶”第二场近日在广州文艺市民特色空间(湾区书屋)举办,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汪洌做客活动,以“用舞蹈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分享了个人艺术经历与创作心得。作为创作力旺盛的舞蹈家,汪洌认为,对艺术的追求是要永远递增的。
在开放包容的广东实现艺术突破
汪洌祖籍浙江,出生于四川成都,当时他的父母都在四川省舞蹈学校任教。汪洌很早就接触舞蹈,耳濡目染下,毫无意外地走上舞蹈之路。“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来成都招生。因为我在体育课上展现出优秀的身体协调性,母亲来问我要不要学舞蹈,就这样走上了舞蹈之路。”汪洌分享说。
当时,北京舞蹈学院主要有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两大院系。1991年,在中国民族舞剧系学习毕业后,汪洌留在了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1992年,广东省歌舞剧院创排一部以自梳女为题材的舞剧,向汪洌发出了邀请。“我觉得这是一个呈现更多表演、踏上更大舞台的机遇。”汪洌回忆说,刚来广东,他就感受到这里非常开放和包容的艺术氛围。“当时我也年轻,身上有一种闯劲。在这样的创作环境里,我觉得自己能找到一个角度去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艺术突破。”
因为对艺术的追求,汪洌刻苦练功,很快就在各大比赛中脱颖而出。2004年,由汪洌主演的舞剧《风雨红棉》摘取了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实现了广东在这个奖项上零的突破。他主演的双人舞《萋萋长亭》获得了首届中国“荷花奖”古典舞组表演金奖、德尔菲国际艺术大赛最高奖“德尔菲委员会大奖”。由汪洌编创的作品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与妻书》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归》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提名奖,舞剧《浩然铁军》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提名奖。
“对艺术的追求是要永远递增的”
活动现场,观众欣赏了双人舞《与妻书》视频片段。这部由汪洌编导的作品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编排流畅,情感细腻,催人泪下。回忆创作经历,汪洌说:“舞蹈艺术就是要不断克服心理、情感、体力等多个层面的困难,直到寻找到适合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手段。这其实是一种对极限的探索,没有止境。”在汪洌看来,对作品艺术水准的追求是要永远递增的。“每部作品在面对观众之前,哪怕改得筋疲力尽,还是要再不断打磨,总觉得还有提升的可能。”
今年7月,由南方歌舞团创作出品、汪洌担任总编导的大型舞剧《万家灯火》在广东艺术剧院首演。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工业题材的作品,《万家灯火》创造性地将视角聚焦于电力行业建设工人,以当代舞蹈语汇和工业质感的舞美,表现了两代电力人坚守理想、点亮万家灯火的成长故事,以小人物的奋斗历程为切入点掀开大时代的发展史。这部剧历经两年的精心策划和一年的创作排练,其间经历多次修改,首演获得了众多好评。
对于广东舞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汪洌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近些年,广东一大批优秀作品在全国巡演,也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活跃在全国性的演出或赛事舞台上,少儿舞蹈更是独领风骚,舞蹈事业可以说大放异彩。当下,我更希望我们有更多优秀的年轻编导到广东来,增强广东舞蹈的创排能力,用舞蹈艺术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更好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