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下称:“文促会”)主办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蔡克振的漆画艺术展”,于2023年9月22日至10月22日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展出。该展览是“文促会”每年举办的“广东文化人物系列展览”第14年展,展示的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漆画家蔡克振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褒扬他对中国现代漆画艺术创作与发展的突出贡献。展览展出蔡克振的漆画、书画及油画作品58幅 , 其学生及后辈的漆画作品17幅。
今年92岁高寿的蔡克振教授,是一位杰出的漆画家。1931年,蔡克振先生生于湖北武汉,少年时期先后承教于国画家王文农和叶在树先生。1949年高中毕业以后,开始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学美术,次年,中原大学艺术系改建为中南文艺学院,至1953年11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筹办成立,有一定美术基础的他直接被安排进二年级就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负责附中的工作。195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进修班学习,受教于王式廓老师。1958年,中南美专南迁至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蔡克振亦随之来到广州。
1962年,适逢“越南磨漆艺术展览”相继到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1963年,国家文化部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选派蔡克振至越南学习漆画。
到越南之前,蔡克振先生从未接触过漆画,但他到越南之后,潜心学习当地语言,努力融入本地人的生活当中,几个月后,他已经可以用越南语与老师同学交流,并开启影响一生的漆画学习历程。把蔡克振先生带进漆艺大门的,是丁文贵老师,学习不久后,蔡克振便创作出人生第一幅漆画《金鱼》。在留学越南的三年间,其还得到黄积铸和陈庭寿两位教授的亲身指导,学习了成熟的漆画创作技艺,更重要的是,越南漆画艺术家在抗战时期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他往后的漆画艺术创作。
过去60年间,蔡克振一直致力于现代漆画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他的漆画创作从中国传统漆画工艺与博大的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同时吸收了越南漆画与其它绘画门类的精华,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有反映时代风貌的现代主义风格探索。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介绍,蔡克振先生的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注时代的面貌,另外一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转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蔡克振除了投入艺术创作,多年来还坚持漆画艺术的理论研究,形成了数十万字的成果,更令他的创作增添了深厚的底蕴和内涵。
齐喆在本次前言中写道:蔡克振是一位重要的漆画教育家。他的漆画教育生涯至今超过50年,深知教育对一个画种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无论是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还是在任职中国漆器质量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期间,以专业授教、组织全国漆画高研班,组织展览等形式,为漆画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漆画人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蔡教授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为座右铭,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一名“艺术的摆渡人”。
蔡克振在展览现场也说,“什么之父、什么开拓者、什么创始人、什么泰斗的称誉,我都不要,我只是个摆渡人。我最讨厌头顶上戴这些‘帽子’,一个人不能追求这种东西,一个头上戴的‘帽子’是虚的,自己有多大本事是实的。我总希望我的学生画得比我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确实看到了不少年轻的漆画家,都创作出非常不错的作品。能看到自己学生有成就,才真正尽了作为老师的责任。”
蔡克振更是中国漆画的重要组织者与推动者。200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漆画艺委会,蔡克振被委任为首任主任。他坚持艺术基本规律,弘扬正气,充分发挥艺委会学术引领与标杆示范作用,团结漆画界同仁进行战略性、框架性的布局,全面推进中国漆画的创作、研究、教育、展览、交流工作,为中国漆画创作铺出一条艺术大道,带领漆画艺术从沉潜走向今日的兴旺局面。齐喆分析称,“蔡克振先生培养的漆画方向的学生在对形式、对漆画本体语言的追求会更多,而到了当下最年轻的一代漆艺人,对漆本体的认知以及对动漫等新文化的吸收更深刻,呈现出的时代风貌更为突出,新一代漆画家把古老的漆材料变得更加年轻时尚化。”
谈及当下的年轻艺术家,蔡克振则表示,“如果还要求年轻一辈跟着我们那样去表达那个年代的题材,就显然不合时宜了。但艺术表达不能太过分,不能刻意标新立异。应该引导今天的年轻艺术家关心身边的生活,关心现代人的审美和爱好。”
蔡克振对年轻一代漆画艺术家具有的楷模和典范作用通过本次展览便能清晰体现,同时,广大观众还可以在这些经典作品与文献资料中,重温一段中国现代漆画艺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发展历史,并以此为启发,激励年轻艺术家们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兴盛持续努力,作出新的贡献。
齐喆在前言中最后写道:蔡克振先生为人正直热情,他敬重前辈,团结同仁,提携后进。他的漆画艺术成就和贡献值得我们深深的尊重;他作育英才、培养后辈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赞颂;他古稀之年筹组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以十年之功推动中国漆画界全面发展更应该为我们深深铭记。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