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市中小学生书信节比赛终审专家团正式亮相,分享“书信育人”见解
书信传情,阳光育人。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共青团广州市教育局委员会、广东新快报社和广州市艺术中学联合承办的以“心向阳光·我笔表我心”为主题的2023年广州市中小学生书信节比赛已进入终审环节。作为广州教育的品牌特色活动之一,广州市中小学生书信节自2004年始创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5届,深受广州中小学学校、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保障比赛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比赛的评审团由来自文学界、艺术界和教育界的多位权威专家领衔组成,在紧锣密鼓的评审环节之中,此次书信节的专家评审团仔细阅览了孩子们的书信作品,从一笔一划中看见了孩子们童真童趣的心灵。书信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就让各位专家为我们揭晓。
卢晓中: 书信是贴近心灵的自我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
“中小学生的书信不仅让更多中小学生的心声被‘倾听’,而且还是更贴近心灵的自我教育。”作为一名深耕教育领域的专家,卢晓中对本次比赛的举办表示支持以及认可。
他提到,书信能传递感情,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能。而广州市中小学生书信节比赛连续举办多年,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原因之一是比赛形式十分“喜闻乐见”。
在比赛中,学生可以确定一个“特定的对象”,给对方写信,把自己的心里话、悄悄话都表达出来,也可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或是传达自己的认知、观点。从教育的角度看,“书信是一种传统而又朴实的交流方式,它十分日常,并且脱离了说教的形式。”通过生活化的特点,书信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他鼓励学子们在书信中采用多样化、生活化的表达,让书信作品更贴近生活,传递心声。
梁凤莲: 书信展现中华汉语之美
●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专技二级)一级作家
“书信在古代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作用,在今天,我们传递信息已经无需通过书信,但是,用笔墨与书写的方式,在纸张上以文字寄托情愫,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具有优雅、含蓄等无法替代的特色。”作家梁凤莲认为,书信不仅能更好地梳理情感、优雅准确地表达信息,也是展现中华汉语之美的一个重要输出渠道,比如苏东坡、王羲之的书信,就能“一封流传万世”。“所谓鸿雁传书,书信里边除了有交流,还有寄盼和期待,是一种情感的传递,非常重要。”
梁凤莲指出,在如今信息便捷的时代,人们的表达多趋于简短、口水化,甚至无法把基础教育中获得的良好素养在表达中呈现出来。那么,中华汉语之美要靠什么去传承呢?“我们现在各层级学校都在大力推进唐诗宋词,因为它是汉语之美的巅峰,言简意赅,而且把意境、情感都营造得非常饱满,酣畅淋漓的表达能引起每个人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方式对于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书信其实也落在了表达上,我们不能光读别人的诗词,也要有自己诗意的表达。”在梁凤莲看来,书信文化和基础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写作文是一样的,不可荒废。
吴晓懿: “书信育人”在中小学教育中 具有特殊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艺术学博士生导师吴晓懿认为,书信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得以长存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发展和育人中,书信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家书抵万金’‘见字如晤’等。书信在古代的称谓就有数十种之多,简牍、尺素、寸笺等称谓背后,更隐含着书写材料从竹木、绢帛到纸张的历史流变。再比如,《平复帖》是西晋名士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札,它不仅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字体流变具有参考价值。”
吴晓懿十分认可“书信育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美育方面,书信与书写体验密切相关。只有学生能够沉浸在书写的‘心流’中,体会书写的快乐,书信才能发挥其独特的文化熏陶与情感陶冶的作用。在德育方面,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学者的书信交流,让学生体会传统书信言语、格式所传达的尊重、关心,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吴慧平: 书信节活动促进教育公平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常务理事
“在中小学教育中,书信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捕捉到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在美术教育专家吴慧平看来,书信是我国一种古老但又极富生命力的交流媒介,它是一种个人化的交流与教育方式。而书信节活动为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让学校教育变得更加有效。
吴慧平谈到,书信节活动通过写信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锻炼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力量,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思考能力,还可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是我国讲究礼仪文化的一种活动见证。”
吴慧平还留意到,书信节活动还有促进教育公平的积极意义。“只要有纸笔,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这个活动。这种低门槛、广覆盖的活动形式,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享受写作的乐趣。”这种跨年龄、跨阶层的交流能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连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社会。
庞贝: 真实感是书信的 独特价值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作家、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作家庞贝认为,在当今这个通讯便捷的年代,人们有很多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但书信的独特性在于其既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亦有一种特别的隐秘性。这种过程更能让人面对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富有美感的体验,能够给人一种特别的快感。
他以《傅雷家书》为例,提出书信不止是一种表达形式,更能够作为一种珍贵的情感记忆与人们的情感寄托,因此理应在信息社会有其存在的空间。在这个崇尚效率和实用的时代,写信甚至可以作为语文和书法的修习,被视为一种修养和美德。
对于此次书信节的参赛作品,庞贝感到很欣慰:“很多书信也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无论是写给未来的自己,还是写给父母、老师、同学或表姐妹,很多隐秘的心事,有青春的迷惘和苦恼,也有天真、自信和欢乐,都是比较真实的表述。真实感正是书信的独特价值。”并且不少学生的字都写得很漂亮,让人阅读时有赏心悦目之感。
庞贝建议,讲述技巧也是书信写作很重要的一环,不妨给同学们推荐一些书信类的经典范本,如《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样的书信体小说杰作,会有助于写作质量的提高,“兴许某些作者会因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袁杰: 书信搭建亲子良好沟通的桥梁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专委会副秘书长
“在信息爆炸、沟通快捷的当下,孩子的需求对家长来讲是陌生的。”作为心理学专家,袁杰认为“书信节是很值得推广的活动”。在他看来,新时代的孩子物质条件丰富,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需求,这就大大提升了家长理解孩子的难度,而书信则可以搭建亲子间的沟通桥梁。他认为,书信跟“慢”有关,注重内心感受,能让人慢下来,并且为父母所熟悉。
他同时提出,书信也打开了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每次写下自己感受的过程就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是在“自己关怀自己”。因为书信更容易表达自己,也可以带着他者的眼光来看自己。
此外,袁杰还认为书信能够起到“正念”的作用,因为写信能够让人投入其中,专注当下,给人带来一种满足感。“每一颗心都值得被书写,每一颗心都值得被倾听。”他倡导中小学生更多地参与书信节活动,用书信表达自己的内心。父母多与孩子书信互动,让亲子间的理解变成双向奔赴。
统筹: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徐绍娜 刘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