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季报业绩披露期,多家家居上市企业发布股权回购计划及进度。业内人士认为回购股份本身是利好消息,有助于公司管理者向市场释放他们对公司价值有信心的信号。而相较多数家居企业用真金白银托底股价,防水领域的头部企业东方雨虹却因“吐槽”股价被低估、高管集体减持、频繁现身土市等而陷入争议中。由于目前房地产行业仍在深度调整期,与其密切相连的家居企业又要如何在资本市场突围?
1
回购潮起 7家企业耗资超11亿拉升股价
日前,欧派家居、顾家家居、喜临门、慕思股份、敏华控股、美克家居、科达制造等7家企业纷纷发布股权回购、高管增持计划。新快报记者从相关公告中获悉,前述7家企业的回购股份总金额已超11亿元。在回购股份的用途上,员工持股计划、可转债转股、减少公司注册资本等成为主要方面。
企业主动式的股票回购具有一定的积极公告效应,上市公司借回购行为可以向市场传达当下股价从中长期来看处于被低估状态的信号,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允许进行回购,从而提振市场信心,拉升股价。例如,慕思股份在公告中称,此次回购股份的目的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同时进一步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优秀员工的积极性。”
不过,记者留意到,个别企业在股份回购后,其股价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以敏华控股为例,该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总裁黄敏利于9月15日-27日其间合计5次购入公司股份。除了9月15日涨幅为1.39%,9月18日-20日跌幅分别为0.34%、1.89%、1.58%。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表示,家居企业之所以进行股份回购,是公司管理层希望向外界释放对股价未来涨势有信心的行为。“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会选择在股价或市盈率比较低的时候入手,回购的股票可用于员工福利计划如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或者是采取回购股份注销方式,以提升股票净收益率。”
对于企业回购股份后反而股价下跌的情况,梁振鹏则指出,由于股价要受到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行业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企业能拿出真金白银回购股票,此举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还是整体利好。
近期,多家券商发布的研报观点同样认为,目前家居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随着促消费及地产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有望推动楼市和消费持续回暖,龙头企业的估值有望先行修复。
2
有企业多次回购股份,有的却“失约”延期
记者梳理发现,有家居企业并非第一次进行股份回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对公司股东权益和公司股票交易价格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市场和投资者将对此形成相应预期,后续公司业绩持续亏损、现金流不甚理想、股价表现平淡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公司不能顺利实施回购股份计划。
今年10月12日,顾家家居发布股份回购延期公告,称“实施回购期间,受全球经济周期变化、市场行情、公司股价变化以及公司股份回购交易窗口期、资金安排计划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优先保障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公司在原定的回购期限内无法完成回购计划”。拟对股份回购实施期限延长6个月,延期至2024年4月12日止,即回购实施期限为自2022年10月13日至2024年4月12日。
2022年10月19日,顾家家居披露回购股份方案的公告,拟使用不低于人民币30000万元且不超过人民币60,000万元的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期限自2022年10月13日至2023年10月12日。但截至最后期限,顾家家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3843978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47%,成交总金额仅为15097.89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从财报数据来看,顾家家居近两年的营收增速呈现放缓态势。2022年,顾家家居实现营业收入180.1亿元,同比下降1.81%。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7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3%。
3
市场尚在恢复,企业还需多方突围
相较多数家居企业用真金白银托底股价,防水领域的头部企业东方雨虹却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出圈”资本市场:10月17日,公司董秘在财报披露期发朋友圈“吐槽”股价低迷,认为没有反映公司基本面的持续改善。而这篇文章在网络平台持续发酵的第二天,东方雨虹竞得北京市丰台区南苑棚户区改造一期项目A地块东区R2二类居住用地,成交价格为40.135亿元,将其再次推至风口浪尖。
在部分业内人士及投资者看来,“既然抱怨股价低,为何没有股东增持和公司回购?”据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之间,东方雨虹反而有多位高管进行大手笔套现。其中,去年有7位高管共计减持1238.8万股,减持价格均在每股45元以上。另外,应收账款高企也让东方雨虹饱受外界诟病。2020年-2022年,东方雨虹的应收账款分别约为61.01亿元、87.64亿元、108.79亿元,2023年上半年应收账款金额约为136.76亿元,创下近年新高。
10月25日晚间,东方雨虹发布2023 年三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东方雨虹营业收入85.08亿元,同比增5.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9亿元,同比增48.05%。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3.6亿元,同比增加8.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3亿元,同比增加42.22%。另外,东方雨虹提到,因加强渠道结构优化,今年第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发生额-4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22%。
然而,看似亮眼的“成绩单”依旧没有在资本市场得到认可。截至10月26日午间收盘,东方雨虹的股价为23.98元/股,跌幅为2.95%,总市值为603.93亿元。而在2021年,东方雨虹的股价一度超过60元/股,总市值超1600亿元,目前市值已腰斩一大半。针对上述的问题,记者近日联系东方雨虹品牌部相关负责人,对方以“公司现不接受采访,相关情况请关注公司公告”为由,婉拒了采访要求。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接受新快报采访时指出,企业管理层认为公司经营基本面不错,但是资本市场却并不认可,产生了背离,说明企业的市值管理工作可能出现了问题。“站在投资者角度,可能会比较关注当前股价的稳定性、未来分红等情况,对其频繁拿地行为并不会认可。企业若想提升市值,还需要对具体的经营工作要做出相应的优化调整。”
梁振鹏同样持相似观点,他提到,由于企业经营承压等问题存在,外界及投资者对东方雨虹的股价走势不看好,其股价下跌实属正常。“从当前资本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看,整体市场景气还在持续恢复中,企业想要从中突围,还需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经营改善等各方面要做出更多努力才能有所改变。”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