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老板”是一款App……
“零工经济”来临,问题也来了:你更自由了,还是工时更长了?
对于新时代的“打工人”来说,他们的“老板”有时候或许只是一款App。从各送餐送货平台上的外卖快递小哥,到文案、设计、剧本杀写手……眼下,“打零工”赚钱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而在线劳动力平台也成为不少人找零工的新渠道。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模式已开始步入转型。同时,由于近年来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灵活就业人数在总劳动者人数中比重稳定上升。“零工经济”高速成长,平台型企业快速崛起,在线劳动力平台这一新兴的产物应运而生,产生了一批以Uber、Upwork、Amazon Mturk为代表的数字工作平台。这些平台作为连接用户群体和零工的中介,将用户群体与附近的零工进行实时匹配从而使用户群体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服务。
“零工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单一劳动雇佣形式,并开始悄然“接管”全球多地,乃至我国的多个行业。面对“零工经济”,这些在线劳动力平台到底是让你更自由了,还是工时更长了呢?
现状
在线“新零工”人群超8000万
白领群体呈“后来居上”趋势
数据显示,在线劳动力平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劳动者加入。国际劳工组织在其发布的名为《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的报告中表示:过去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在线劳动力平台增长了五倍,使用这些平台的劳动者每年以15%速度增长。这类平台正在为包括妇女、残疾人、年轻人和在传统劳动力市场中被边缘化的人提供新的工作机会。平台还允许企业灵活地接触具有各种技能的庞大的劳工群体,同时扩大客户群。
该报告还强调,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时期,在线劳动力平台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失业或工作时间、收入减少的长期劳动者在这里寻找额外收入的机会,无力雇用长期劳动者的企业在这里发布需求。而冲击期结束后,劳动力市场恢复稳定,这种具有灵活性优势的用工形式在总就业人口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占比,企业也能根据自身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其生产力量,这也对就业形势的结构变化产生了影响。
这些依托网络平台就业的劳动者,他们没有固定的雇主、工作时间地点,通常以计件或计时方式来获取报酬,他们又被称作互联网时代的“新零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零工经济”就业人员突破2亿人,其中依赖互联网平台工作的“新零工”人群超过8000万人。
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发布的《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及其政策建议》显示,2019年,中国“零工经济”对GDP总增量的贡献度为10.43%,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重将增至13.26%,占GDP比重将达到6.82%。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也指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在线灵活就业,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为“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有的在线劳动力平台主要分为知识技能类、交通出行类、生活服务类和家政服务类。
知识技能类平台主要指网络众包平台和知识付费平台。网络众包平台是此类平台乃至整个在线劳动力市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共享经济中发展最早、模式相对成熟的一类,包括猪八戒网、一品威客、任务中国等大型网站平台,最初以商标设计、软件开发类项目为主,至今已延伸至多个市场领域。
交通出行类共享平台主要是以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用车为代表的网约车平台。
生活服务类平台包括在线订餐、在线家政等各种上门服务。这些生活服务市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形成端到端的模式并向越来越多的生活品类细分,通过平台预约、购买服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方式。
在传统观念中,在线劳动力平台的使用者主要是蓝领人群尤其是服务业,而事实上早已向蓝领制造业转移,同时,白领这个群体也正加入进来,并呈现逐渐“后来居上”的趋势。据58同城招聘平台大数据统计,当前在线劳动力平台劳动者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传媒业、批发和零售业、服装美妆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
随着企业、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平台用工从蓝领生活服务业转向蓝领制造业,并逐步向白领服务业渗透,应用范围从非技能型岗位向需要技术、能力、知识的岗位纵深。
声音
Z世代爱打“新零工”
平台用工可按需灵活调配劳动力
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提到,这种新兴就业方式,更受到拥有全新求职观念的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的喜爱,让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形式和所学的专业,满足他们对灵活自由和个体价值实现的职业诉求。这个人群在中国总数已超过3亿人次,是职场上妥妥的主力军和用人企业、平台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力行在媒体采访中指出,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正摆脱全职工作,将目光投向灵活就业。平台利用数据和算法优势,在劳动供需匹配和工作任务分配方面体现出的高效率,无疑是促进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网约车和外卖配送为例,其工作任务基于平台订单而产生,每一个订单的完成都类似于一条虚拟的生产线,以灵活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获得报酬。其工作时长等方面的灵活性,满足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择业偏好。
平台经济下的多元就业,既包括向多个平台提供同一种工作内容(例如外卖骑手),也包括向单个或多个平台提供不同的工作内容(例如网约车司机也开办网店销售货物),还包括那些在从事传统工作的同时进行的兼职(例如职员在上下班途中开顺风车)。在多元就业的情形下,往往难以区分哪一种职业是劳动者的主要职业。
早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王伟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快速发展,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约家政服务员和网络主播等平台用工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新就业形态,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我国有平台企业员工631万人,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约8400万人,较上一年增加600万人。以网约车司机为例,近年来我国网约车司机公司经营许可量逐月上升,网约车驾驶员证从2020年10月的254.5万本快速增长至2022年10月的488.8万本。再如餐饮配送人员,2018年我国仅有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从业人员12.5万人,截至2022年6月份,仅美团注册的骑手就有470万人。
王伟进表示,在线劳动力平台具有多项优势,包括较强的人员包容性,在劳动关系处于优势地位,而且能依托大数据算法来调配劳动力。“平台辐射行业领域多、岗位类型多、专兼职灵活,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从岗位需求看,平台用工既有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劳动密集型岗位,也有在线教育、创意策划等知识密集型岗位,为不同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的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以滴滴平台为例,近年来有41.1%的专职司机来自制造业,有13.6%来自交通运输业。从职业类型看,与平台有关的新职业不断涌现。2019年至2022年国家发布的4批、56种新职业中,数字化管理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与平台相关的职业占相当高的比重。“不仅如此,平台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劳动力供给,减少摩擦性失业。比如疫情期间,美团平台35.2%的骑手来自工厂工人,31.4%来自创业或自己做小生意的人员,17.8%来自办公室职员。”王伟进说。
思考
工时更长?权益不清?更自由?
平台首先要解决信任困境
就业形态的变化开始在全球普及,对于其未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思考。
这是大趋势,还是昙花一现?这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幸福吗?劳动者不再被“正式员工”的身份捆绑,可通过数字技术与服务购买者自由联系;也有观点提出,无固定雇主、来去自由这些特点只在表面,实际上平台劳动者在工作中将受到更多监控和注视,很难定义为真正的自由。
王伟进指出,平台用工与传统用工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平台成为用工的组织载体和组织方式,掌握运转产生的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在劳动关系中经常是处于优势地位。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劳动规则制定优势。平台正常运转需要规则,注册平台意味着对平台规则的接受。
第二点,平台用工的平均工时目前普遍偏长。以快递、外卖、网约车为代表的平台用工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些行业均是当前我国平均工作时间靠前的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周工作时间最长的两个行业为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达到52.6小时和50.1小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达到49.3小时,远高于城镇就业人员47.0小时的平均水平,更高于我国法定标准工时40小时/周。不仅如此,近年来这几个行业的周工作时间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同时,平台就业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表现为劳动者身份难以甄别、雇佣关系不清、工作环境差、用工不规范、缺乏劳动合同和劳动权益保护以及国家税收流失等。
针对这些问题,薪宝科技*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在线劳动力平台报告》指出,平台环境不同于传统的单个组织边界范围的企业系统,而是处于更加具有开放性的、以技术为主要耦合方式的、以平台组织为核心的多主体参与的生态系统。这种新型的平台工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雇主-雇员”关系,目前最主要困境就是信任,如何建立起劳动者和用户人群之间的信任机制是在线劳动力平台能运行的关键之处。
现有权益保障体系无法如传统就业一样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劳动保护机制,如劳动安全、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等,而且平台劳动者面临薪酬计算多样化、劳动报酬权受损问题,存在拖欠工资、不合理扣费等情况,当前劳动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不适用于灵活用工方式,劳动权益保障渠道不够畅通。
同时,平台与平台劳动者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全适用。平台型组织会更加规避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或是采取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方式降低成本,平台劳动者个人缴纳社保也仍然有很大限制性。另外,虽然我国平台经济监管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平台立法滞后和监管衔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数据来源
薪宝科技X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线劳动力平台报告》、艾瑞《2021年中国IT服务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研究报告》、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及其政策建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智联招聘的《Z世代职场现状与趋势调研报告》《2022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研究报告》、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58同城招聘研究院、艾媒数据中心、中商产业研究院、蓝海灵活就业研究院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制图:廖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