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加强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协同机制以加强产学研合作,11月17日-18日,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活动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正式设立数字文化管理硕士专业。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陈贵贞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意义重大,数字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推进,提升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专业能力素质,推进数字文化产业相关职业资格及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建设,推动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和文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指出,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中大旅游学院成功获批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并成为国内首个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希望旅游学院继续强化协同创新、推进国际化步伐,为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文旅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次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活动,将为我国数字文旅教育提供崭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为数字文旅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高速发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2022年,在文旅部产业发展司指导下,全国首批11所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高校发起成立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专家委员会。具体实践方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正式设立数字文化管理硕士专业,其他10所高校依托现有硕士专业进行试点。
开幕式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岭南学院副院长林建浩教授、旅游学院罗秋菊教授等分别作主旨演讲。并分别以“数字文化相关岗位设置与知识及能力要求”“数字影像(直播及短视频)”“数字电竞(游戏动漫及元宇宙)”“数字文旅(数字会展与智旅)”为主题举办四场圆桌讨论。
徐红罡教授在《数字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前景瞻望》的演讲中,从数智时代的文旅产业、数智时代的大学教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罗秋菊教授也指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培养创新复合型文旅人才。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副教授在《中山大学MTA校地合作模式及数字文化校企合作思考》的主旨演讲中,从MTA的发展历程讲到校地合作的主要挑战,探讨了MTA产教融合发展新探索方向。他指出,当前,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上有重大机遇,社会认同与成长环境上面临重大挑战,MTA的发展需要创新求变。随后,他对数字文化管理专业硕士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新见解。
大会举办成果发布和签约仪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讲师杜慧珍发布了北京大学《数字文化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助理教授张凌寒发布了中山大学《数字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培养方案》。大会上,多所高校和企业达成了共建校企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合作意向,高校代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企业代表网易传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何甜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