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叫停“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一事引发网友热议。
多地叫停“安全教育平台”打卡
近日,一则关于“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赢得了全国很多家长的点赞。
今年10月30日福州市教育局发出通知: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学生或家长完成学习任务,严禁以口头、公示栏、微信等任何方式通报或公开学生参与安全教育平台学习情况。
一石激起千层浪,厦门、成都、济南等地纷纷下发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
记者从济南某学校转发的一份通知中看到,“对中国教育学会的安全教育平台,重申自主、自愿的原则,切忌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再次重申,安全教育平台使用对学校不做考核,对家长学生不做强制。”
11月16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消息,切实纠正“成都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强制注册账号、在班级群或家长群通报未完成学习人员名单、让家长代替孩子看视频并完成作业等现象。
11月15日,泉州市教育局在通知中提到:除“开学安全第一课”外,允许师生和学生家长有选择性地参加“平台”在线学习,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要求学生或家长完成在线学习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泉州也发文强调,今后全市各地各校“平台”学习的情况,不再纳入年度全市学校安全目标责任管理考核指标扣分项目。
“强制打卡”已困扰家长、老师多年
不少家长感慨,困扰家长多年的安全教育平台学习打卡,终于暂时落下帷幕。
张宁是济南一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起安全教育平台的打卡任务,她一脸无奈:“我家孩子的参与度为零,好几年都是家长在打卡,孩子自己又没有手机和电脑,这种高频率的学习打卡又必须完成,很显然最终会变成家长的任务。”
在张宁看来,学校和老师安排的任务,家长也不敢不完成,这种打卡结果就是给家长增加负担,大家都知道是走形式,心照不宣,只要完成就行。
在家长宋芳的印象中,近年来,家长们像被“困”在了这种频繁的打卡中。她回忆说,近几年老师通知的任务中,安全教育平台的通知是最多、最急的。王琛的孩子今年刚从幼儿园毕业,她认为安全教育平台学习的形式主义,体现在“答题”环节上尤其明显,“幼儿园孩子年龄那么小怎么可能独立完成?”
事实上,在家长抱怨的背后,一些老师也很无奈。
济南老师周晓梦表示:“我们老师也不喜欢这种课外打卡任务,也希望少一些形式主义的打卡,人家家长上班也很忙,我们也不愿意催促家长。”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这一切都是因为上级要考核,我们基层老师也没办法。”
安全教育平台学习打卡之所以成为了家长眼中的“形式主义”,是因为相关部门对学校考核,学校再对老师和班级考核,大家只能都重视起来,不敢大意。
周晓梦说:“让老师回归课堂专心地教课,那种感觉是最幸福最轻松的。”有时候老师总忙于一些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感觉上课反而成了一种奢侈。
事实上,很多家长反对的并不是安全教育,而是反对形式和任务。安全教育平台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孩子的安全知识,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各地实践中“层层压实责任”变成了“层层完成任务”,无形中给学生、家长和老师增加了压力。
网友:能不能让老师安心教书 让家长只做家长
对此,不少网友也表示“这种打卡早就该停了!”
安全教育有必要,但徒增负担就是得不偿失。一边教育孩子远离电子产品,一边又让孩子完成学习打卡,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加之繁忙的学业。
“强制打卡”无形中就成了孩子的负担,任务最终落在家长身上,老师又不得不分出精力去督促家长和孩子完成打卡。可以说,家长、孩子、老师都是疲于应对。提升孩子安全知识、保护孩子生命安全,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流于形式,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徒增负担,甚至让孩子对安全教育产生厌烦,就是得不偿失了。
叫停强制打卡,对家长、孩子、老师而言既是一种减负,也是一种对形式主义的“回绝”,只有让安全教育真正走进孩子内心,才能实现守护孩子的最终目的。
来源:央广网、海报新闻、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