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断亲”话题阶段性登上热搜。日前,“重度抑郁女生被医生建议断亲”再次引起网友对该现象的关注。
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社会学研究者将之称为“断亲”,简单来说就是基本不走亲戚。
2022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了一篇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数据佐证了在“90后”“00后”群体里“断亲”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
利用寒假期间学生回乡过年的时机,胡小武教授开展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回收了1200份有效样本。调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18~25岁、 26~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绝大多数的“90后”及“00后”的年轻人,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就几乎不与亲戚联系。
而对于“90后”女生小怪(化名)来说,30岁之后选择断亲出于多种因素。8岁时,小怪的父母分开,她在奶奶和姑姑的照看下长大。2022年,小怪被辞退并突发重病。家人的冷漠让她意识到人生的关口没有人愿意托住她。接连的生活打击令她患上重度抑郁。医生建议她可以先和家庭做物理隔绝,那是刺激她的诱因。
小怪的经历登上热搜后,相关词条下点赞数排名第二的评论是:“有的该断就断吧”,而排名第一的则是:“家可以常回,但不能常待”,约4.3万人点赞。
过去重要的社会联结——亲戚关系,在年轻人中似乎已不再那么不可或缺了。
年轻人开始“断亲”
是被社会塑造的结果
据羊城晚报评论,年轻人开始“断亲”,不过是被社会塑造的结果。
“断亲”的话题实际不是第一次引发关注。如果纯粹从字面上理解,即意味着“斩断亲情”,这听起来明显过于夸张乃至极端。所以,它的每次出现都能够引起讨论,甚至催生了一些担心。但实际上,它确切地说是指一些年轻人主动疏离一些亲戚关系的维护。从这种视角来理解,或许就会让更多人容易接受。
其实,抛开“断亲”这个概念本身所带来的不同解读,几乎所有现代人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感慨:为什么亲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并不一定是因为大家真的更不在乎亲戚关系了,更多还是因为多种客观因素共同塑造的一种结果。甚至说,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比如,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的就是一个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人情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快速过渡。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基于血脉亲情之上的各种连接,自然趋于“淡化”。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断亲”其实一直在进行,哪怕是在血脉亲情看似最为牢固的传统社会,也早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
当然,现代年轻人似乎在“断亲”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快,也因为一些特定的社会背景。比如,现今逐步掌握话语权的80后、90后乃至00后中,独生子女一代占据了相当比例。他们的亲戚关系网络较之父辈本身就是在缩小的。相应的,他们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大家族意识,本身也就没那么强。另外,这代人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和社会高度流动化的时代,跨区域、跨城乡的迁移本身,也不可避免地要割舍掉一些亲戚网络。如大家所接受的教育及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小环境”的差异,在流动社会下都被放大,明显超出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此前由亲情所维系的“关系”自然要经历新的考验,最终走向平淡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断亲”现象在现在的年轻人群体中有加剧的迹象,与他们的观念更加多元、独立有关,但更多还是与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看,抛开“断亲”这种略显极端的说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加速疏远过去那种建立在“大家族观念”基础上的亲情网络,其实是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年轻人讨厌没有边界感的亲戚
逢年过节,年轻人如临大敌。如何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总会成为热议话题。说教、催婚、催生、言语中的无形攀比......亲戚间没有边界感的关心与询问往往令年轻人感到窒息。
紧张忙碌的生活,加上与亲戚交往时产生的负面情绪,令年轻人疲于应付亲缘关系网络。
这其实揭示了现代亲戚关系的某种真相,即由于时间、空间上的疏离,不同亲戚之间,哪怕是血脉意义上最亲的二代亲之间,观念上的冲突也在被明显放大,甚至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走亲戚,就成了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从这个角度理解,他们的“断亲”,断掉的或者说主动回避的,实际是一种附着在亲戚关系之上的价值观碰撞,以及由此带来的羁绊与困扰。
热切盼望精神上的认知与爱
年轻人的生活里充斥着诸多难以被亲戚们理解的压力。一些亲戚往往会疑惑:年轻人有那么多的周末和假期为什么就抽不出时间回趟家与家人一起吃顿饭呢?
可是代入青年的视角也不难发现他们的无奈:有时周末要加班,要不断回复工作群里派来的临时任务,有时又希望充电学习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哪怕周末比较空闲,他们也希望拥有自己的社交和“放空”时间,特别是对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来说“时常回家看看”,就显得有些奢侈。
不再接受无谓的评判,不再进行虚假的客套,闲言碎语和鸡毛蒜皮的小事统统退散,与朋友相聚,跟同频共振的人在一起,过更加自在的生活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血缘层面的归属感,而开始热切盼望精神上的认知与爱。
不是所有亲戚都会被讨厌
今年年初,“小姨文化”突然火起来。不少网友讨论起自家特别的长辈——小姨。
据说小姨是这样一个人群:她们一般与自己年龄差距较小,有种“姐姐”和“朋友”般的亲近感,会带着小朋友做大人不允许做的事。她们还是家族同辈人里不循规蹈矩、自在随性的存在。她们不会时常说教或指责,而是鼓励你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网友认为,小姨的存在,让晚辈看到了更多的人生选项,成为自己在面对年龄、婚恋焦虑时的“一束光”。
亲情的复苏需要双向奔赴
胡小武教授在对年轻人“断亲”现象研究中提到,随着“90后”“00后”青年群体逐渐走入婚姻并成为父母之后,他们便创造出了自己一代的核心家庭。
大多数人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会真正长大、懂事,学会感恩,这种心理的变化便包含了亲缘唤醒的过程。等到他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时,相信他们同样会唤醒亲缘关系,成为家庭的核心守护者,承担起亲缘关系维系者的使命。
不同于传统亲缘关系,这种轻松、包容的新亲缘关系会让年轻人更有空间、更有归属。“断亲”后的“认亲”也会更有温度。
我们应该意识到,年轻人“不爱走亲戚”有着复杂的深层原因,对此还需抱有多一些理解和共情。毕竟,亲情的复苏不该只依靠年轻人的逢迎,还需要双向奔赴。彼此间相互尊重,维持好恰当的边界感,或许能让2024年的春节团聚更轻松自在。
你与亲戚的关系紧密吗?
来源:人民网、羊城晚报、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报、华商报、极昼工作室、光明日报、央视网、红辣椒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