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基辛格几十年来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其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崛起不可避免,美中不可冲突。
“当我在美国的朋友和同事谈论中国的崛起及其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时,我说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基辛格2007年在北京说,“我们无法阻止它,也不应该阻止它。”
多年来,基辛格关注中国,自称专长是“认识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并对“中国思想和中国人民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这种了解,他重视美中经贸关系的积极作用。
熟悉中国的基辛格,在88岁高龄时出版了《论中国》一书,试图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中国,包括理解美中经贸交往的漫长历史。
基辛格的《论中国》被公认为西方中国问题专家必读书籍之一。在这部中国问题专著中,他以一位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之后的外交战略特点,记录了他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历程。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到访中国,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为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前哨,商谈日期和准备工作。随后,中美双方拟定了尼克松的访华日程,基辛格的破冰之旅圆满完成,封闭已久的大门被缓缓推开。
基辛格不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往中国的第一位官方美国特使,也是访问中国最多的美国政界人士。50多年来,他先后100多次往返两国。
得克萨斯大学教授、《亨利·基辛格与美国世纪》一书的作者苏瑞说,基辛格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文明的国家。
由于基辛格为中美关系做出的奇迹般的努力,他被授予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一称呼在中国外交措辞中极具特殊意义,就基辛格而言,他不仅有“破冰”之功,在中国人眼里,他长期以来为中美关系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辛格打动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是他的“知华”。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是中国几乎所有研究国际关系学者、学生的必读书目,《纽约书评》称此书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基辛格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研究与独到看法,让许多中国人都深受启迪。他的一些论断常被当作“名言警句”引用。譬如“中国的语言、文化及政治体制都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因此就连本地区竞争对手以及外来征服者都不同程度吸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最有发言权的外国见证人之一,基辛格理性看待中国发展崛起。他说过,中国是通过自己人民辛勤的努力实现了巨大发展。
2023年7月18日,这位传奇外交家再次访华,此访也是他百岁之后的首次中国之行。在此次访华时,基辛格说,我此访是作为中国的朋友而来。当今世界挑战与机遇并存,美中双方应消除误解、和平共存、避免对抗。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美中任何一方都承担不起把对方作为对手的代价。如果两国发生战争,不会给两国人民带来任何有意义的结果。
基辛格最新传记作者、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教授托马斯·施瓦茨在接受《环球人物》专访时表示,基辛格曾为美国提供了“一张如何让大国之间保持平衡的路线图”。
“(今天的)美国政客没能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美国对华强硬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应当思考外交政策的背景、后果以及其是否真正符合美国利益。我们现在缺乏这样的思考。”施瓦茨认为,美国需要像基辛格这样具有历史视野的外交官:“基辛格对历史趋势的感知,使他能够在外交事务上更加耐心、克制和理性。他知道在追求一个宏大目标的同时,也应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明白我们(美国)不能在所有事情上都担任‘法官’。但我认为,今天的美国很难出现基辛格这样的外交官。”
综合自新华社、环球时报、上观新闻、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