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百岁外交传奇人物亨利•基辛格首部且唯一的口述史著作,面对资深外交官和亲密助手温斯顿•洛德的辛辣提问,对话精妙而富有深意。
《基辛格谈基辛格:关于外交、大战略和领导力的省思》是这位资深政治家的长期合作伙伴温斯顿•洛德对其进行的一系列采访,采访内容包括基辛格对自己在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所面临的具体挑战的思考,他对领导力和国际关系的一般性建议以及那个时代传奇般的世界领导人的惊人肖像,几乎涵盖了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全部重要外交活动和举措。
全书记录六次精彩对谈,七万字领略精华,摒弃了传记的长篇累牍和厚重语言。篇幅短小精悍,形式轻松,直率和机锋并存,令读者耳目一新,展现了基辛格对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无与伦比的理解力,丰富的经验,反思和难以避免的遗憾。
以下是部分文摘:
1.
回首过去,您认为最重要的领导力是什么?
人们首先要问的是,领导者应该做什么?任何领导者都面临一系列因时势的发展而出现的实际问题,我称之为战术层面的问题。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把他的社会从原来所处的局面带到未曾有过的局面。这是对领导力的挑战,将不断出现的特定情况变成对未来的憧憬。
就第一项任务而言,它部分取决于社会的内部结构,部分取决于某种战术技巧。
在领导力方面,最需要的素质是品格和勇气。需要品格,是因为真正棘手的决策是 51∶49。平淡无奇的决策是在官僚主义的考虑过程中做出来的。但是,当处于危急关头,这意味着你决定要走的是某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因此,你需要依赖道义的力量来做出决策,就本身而言,在做这个决策时,你几乎不可能拥有多数支持,因为你面对的是不熟悉的领域。你需要单打独斗的勇气走完这段路。( 《一 政治家风范》 p5)
2.
尼克松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您是怎么看世界的?您看到了什么机会?
尼克松对外交政策的理解是极为概念性的。这是他最感兴趣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没有遭遇过反对因素,而在和他有关的各种竞选活动中,他一直备受异议。他走遍了世界各地,每当出现某个问题时,他可以把出现的问题与他所见过的许多人中的某个人的个性联系起来。因此,对于任何问题,尼克松都从我们想要的最终解决方案的角度来考虑。他对讨论战术极不耐烦,尽管他也对这种讨论表现出兴趣。他认为总统的作用就是要实现最终目标。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会着手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是要做什么?他有一句我经常引用的格言:半途而废和一意做到底的代价是一样的,不如决心干到底。所以,你最好是一路干到底。这是他的许多决策的特点。在关键时刻人们会说:“噢,看看这些疯子。他们面对某一种局面时一直思维敏捷。”当尼克松采取这些行动时,其目的是精心谋算,让另一方意识到事态正在变得非常危险,不会想采取某种临界的步骤而陷入危机。
我思考的素材更多是历史性的和哲学性的。也就是说,我把我所研究过的历史情况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进行类比,以此来观察世界。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尼克松和我相辅相成。我们在应该关注的问题上彼此看法一致。但是,对我们两人来说,思考的素材各不相同。( 《二 准备》 p21)
3.
我认为也要提醒人们,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美国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
中国在国外几乎没有外交官,因为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召回国了。一九六九年四月我们参加了夏尔·戴高乐的葬礼。在爱丽舍宫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尼克松对我说:“中国大使,作为中国的代表也在场,如果你发现他身旁无人,就走到他跟前,告诉他我们想谈谈。”
但是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因为中国大使从来没有独自一人出现。我一直在寻找机会。这没有成功,我们得出一个想法,唯一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地方是在波兰,因为波兰一直是与中国对话的指定联络点,尽管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对话了。因此,我们指示我们驻波兰的大使——我说的“我们”,指的是我指示他,当然是经尼克松的批准——他应该在下一次公共活动中(不管是什么活动), 走到中国大使跟前,说我们想要对话。
美国大使认为“这是操纵着国务院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又一个恶毒的主动行为”,对此置之不理。顺便说一句, 沃尔特·斯托塞尔大使是个杰出的人。所以我请他回华盛顿,让他去总统办公室。尼克松重复了这一指示,斯托塞尔在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一场时装秀上这样做了。中国大使没有得到任何指示,就跑走了,我们的大使追上他,向他传递了这个请求。
那么,你们是怎样与中国人沟通的呢?
嗯,我们还试过一条法国渠道。我们派了一个与戴高乐关系密切的人,他曾经任驻河内大使,因此认识越南战争中的共产党人一方。这事我们从来没有得到任何回复。无论如何,一九六九年夏天,尼克松在一次环游世界的访问中向巴基斯坦总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说我们想要对话。(《三 向中国开放》 p36-40)
【目录】
序/亨利• 基辛格 I
前 言 IV
一 政治家风范 3
二 准 备 17
三 向中国开放 33
四 尼克松—毛泽东会谈 53
五 谋求稳定对苏关系 67
六 在越南寻求和平 83
七 突破和《巴黎和平协定》 95
八 在中东的初步进展 111
九 谈判风格和人物侧记 127
十 外交政策的过程 145
十一 战 略 163
致谢 173
索引 177
【作者简介】
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 美国外交官。1937年生于纽约,195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温斯顿•洛德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特别助理及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随行于基辛格所有的重大外交活动。1971年7月随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随尼克松访华,是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代表团中最年轻的美国外交官,他参加了1970年代尼克松总统、福特总统和基辛格与中国领导人举行的历次会议。1985年至1989年里根政府时期任美国驻华大使。其后,洛德历任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克林顿政府负责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等职位。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Henry Alfred Kissinger)
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基辛格著有长篇回忆录《白宫岁月》《动乱年代》和《复兴岁月》,并著有多部外交和国际关系论著,如《重建的世界》《美国外交政策》《大外交》《论中国》《世界秩序》等。其中《白宫岁月》获得198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资料来源: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