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从岭南荔枝“前世今生”到科技赋能古荔新生,从“土特产”种出百亿“大产业”到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5月20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茂名市委宣传部、广东广播电视台协办的“荔枝季•我与荔枝的故事”专场宣讲活动在位于茂名市的中国荔枝博览馆举行,来自全省各地各行业的宣讲员齐聚一堂,共同讲好荔枝产业振兴及文化传承创新的故事,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留下最生动的注脚。
彰文兴“荔”
《长安的荔枝》即将全国上映
“在高州市根子镇,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贡园,成园于隋唐年间,相传进贡给杨贵妃的荔枝,就采自此园,‘贡园’之名由此而来……”在中国荔枝博览馆讲解组副组长梁秋莹带领下,与会人员走进“荔史”的世界,一同探寻荔枝的“前世今生”。
荔枝在岭南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一首“荔枝诗”流传千古,让岭南荔枝“红”遍了大江南北。“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赵飞表示,纵观荔枝文化史,广东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北宋初年,在广州任官的郑熊撰写的《广中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果木专著和荔枝专著。时至今日,广东仍是世界荔枝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2025年1月,岭南荔枝种植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以“荔枝使”为主人公的小说《长安的荔枝》不仅热度极高,还拍成了电影、电视剧。今年7月25日起,广东出品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将在全国上映。
科技赋能
“土特产”种出百亿“大产业”
“第一次下果园,就是采摘荔枝,早上6点钟就到果园采摘荔枝,一直干到下午6点才收工……”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试验站站长赵俊生在宣讲中分享了他与茂名荔枝结缘的故事。上学的时候,他就跟着老师到高州市根子镇开展荔枝育种工作。
“高温+暴雨”的双重考验,没有吓跑赵俊生。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选择留下来,从参与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建设,到推动建设中国荔枝博览馆、荔枝产业大会会址,一路走来,见证“小荔枝”长成百亿“大产业”,“现在,茂名荔枝的果穗更大了,荔枝更甜了,果核更小了,果园像公园……”
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广东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广东荔枝”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选育出‘仙进奉’‘冰荔’等50多个优良新品种”“在挖掘传统农耕智慧的基础上,创新荔枝种植技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凡超介绍了荔枝种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一场聚“荔”向新的科技之旅。
“大家吃过‘冰荔’吗?”“知道‘冰荔’是在哪里种出来的吗?”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锞,以一串“问号”开场,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两代科技工作者持续攻关,成功选育出来的“冰荔”新品种,成为广东荔枝品质提升的一个缩影。
品牌强农
广东荔枝“红”遍大江南北
“最难忘的就是家乡那漫山遍野的荔枝红。”惠州市红美荔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宏美春回到家乡,创办“红美荔”品牌,联合研发“荔枝红茶”,助力“镇隆荔枝”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200多户(其中农村妇女30多个)年收入增加10000元以上。”
实施“百千万工程”,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增收获益。“荔枝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荔枝大王”品牌创始人陈小敏返乡创业,通过改良荔枝品种,建立标准化供应链,为家乡农产品找到更广阔的市场,带动更多农户受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打造极速配送线,最快6小时就能让哈尔滨市民吃上枝头鲜荔。去年,我们将一整棵挂果的荔枝树运到冰城,让当地市民体验采摘乐趣。”从化荔枝营销工作者曾发超从一名普通的农业电商从业者成长为“卖荔枝的广州靓仔”,再到今年的“广东省劳动模范”获得者。他在现场分享了从化荔枝从田间走向全国的故事。
“黄田荔枝”作为宝安荔枝魁首,是深圳市唯一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如何让荔枝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副会长,黄田荔枝品牌联合创始人唐国林表示,需要从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品牌赋能、三产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荔枝产业更强”。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