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5日起,中国对原产于安哥拉、冈比亚、刚果(金)等6个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践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消息对广东企业有何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继森教授近日在接受新快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早在20多年前就有广东企业前往非洲发展,近年来在帮助非洲绿色崛起、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财富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也通过产业升级转移、产能输出和易货贸易等方式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语录
“说我们把一些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去非洲,这其实是不真实的,也不符合我们的对非工作理念。”
大湾区和非洲国家“有特殊缘分”
每年举办交流合作周促“民心相通”
据官网资料,非洲研究院于2016年成立,下设对非投资贸易研究中心、中国文化品牌全球营销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商科人才协同培养中心和“一带一路”中医药人才协同培养中心。就非洲经济、政治、文化、外交问题进行研究,并向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政策以及投资咨询服务。
刘继森是一位数十年来从事对非研究工作的学者,他介绍,广东的对非工作更偏重于应用研究,帮助广东企业在非洲进行贸易和投资,为它们走进非洲保驾护航。“广东是我国外经贸大省,每一届广交会都是客商云集,大量非洲客商来到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跟非洲之间,气候条件比较相似,相对地理位置也比较近。一些非洲人开玩笑,说不来我们大湾区、不来广州,就等于没有来过中国,因此两个地区之间有着特殊的缘分”。
外交工作通常所说的“五通”,指的是设施联通、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最富有挑战性的是民心相通的工作。
非洲研究院每年都举办粤非交流合作周,设有多个分论坛,推动农业、海洋渔业、教育文化科技等板块的对非深度合作。“国有企业通常会在非洲进行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当地去完善码头、港口等,同时也非常需要广大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刘继森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刘继森介绍:“早在20多年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部分产业已经出现了转型升级的需求,有部分企业主动到非洲考察,开始做贸易,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当地的商机,进一步做一些投资。新冠疫情受控后,企业走进非洲的动力变得更为迫切。现在你可以看到,每天飞往非洲的一些直航的航班,像去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航班上,大量乘客是中国人,其中不少是广东的企业家。这充分说明,产业要升级转型,非洲是一个重要的转移方向。”
他解释说,“在亚洲,日本经济腾飞以后,产业产能向‘四小龙’转移,然后向中国大陆转移,当中国大陆的劳动力、土地和其他成本也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业就会向东南亚、拉美等地转移。非洲就是下一个有待开垦的热土。”
非洲拥有丰厚的清洁能源开发潜能
粤企用贸易和投资助力当地工业化
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阔,海拔在500米至1000米的高原占非洲面积的60%以上。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年平均温度20℃以上的地带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非洲的植物至少有40000种,森林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1%,草原面积占27%。综上可见,当地具有极其丰厚的清洁能源开发潜力。
刘继森介绍:“从全球发展的格局来看,非洲的发展比较慢,但是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以来,在中国的助力之下,非洲尤其是东非的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排进全球的前列。可以说,目前非洲已经进入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民生改善都在加速。”
不过,刘继森说,非洲的工业化和欧美、中国经历过的工业化有较大区别。“它呈现一种综合交叉、融合的特征,跳过了传统工业化的阶段,有一部分直接进入了智能时代,有一部分的群体没有经历过PC时代,直接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非洲是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大陆,农业在非洲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柱,工业则相对缺乏。刘继森说:“非洲的工业化离不开中国企业的助力,目前走进非洲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做贸易的,因为非洲80%的国家是农业国,缺乏工业基础,像衣服鞋帽这样的日用消费品都需要通过贸易来补充。第二类是去非洲投资的,把产能转移到非洲去,帮助当地完善工业体系,构建新的产业门类,其中就有很多来自广东的制造业企业。”
帮助购买力有限的非洲绿色崛起
借易货贸易输送工业技术和产品
他强调,实际上中国在走上工业化道路时也是有教训的,其中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因此在帮助非洲发展的时候,提出了绿色崛起的口号,帮助非洲发展,中国也能实现更好的发展。“非洲的工业化一定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老路,我们在帮助非洲发展的时候,更偏重于选择绿色能源。在产业结构设计方面,也要按照绿色、减碳的标准来推进,优先发展农业、旅游业、创新型产业和科技服务业等”。
他说:“在许多非洲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其实比想象中更完备,因为它承袭了欧美国家的相关法律,比如说针对塑料袋的禁塑令,有些方面的规定比我们还严格。”
刘继森还驳斥了一些观点:“说我们把一些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去非洲,这其实是不真实的,也不符合我们的对非工作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以能源领域为例:中国把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输送到非洲,帮助当地修建水电大坝,以及储能设备等,受到当地市场的欢迎。
“非洲一些极不发达的地区还存在缺电的问题,居民明显感觉电费太贵了。还有一些地方电网薄弱,甚至没有国家统一的电网。帮助家家户户改造屋顶、加装太阳能设备,就能满足他们基本的照明、充电、简单家用电器的需求,综合算下来比交电费便宜一些,因此在老百姓和政府部门中的接受度都比较高。现在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等国家,都有许多中国企业在从事这些工作。”除了惠及当地的居民家庭,还有学校、医院和其他一些社会公共设施。
但是,由于非洲国家的购买力有限,广东的产业转移仍面临一些障碍。“我们的东西挺好,技术先进,他们也很需要,但我们的企业不可能免费提供。”刘继森说。
于是企业和当地都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利用中国的农业技术、种子、机械和仓储物流等条件,帮助非洲提升农业产量,然后用增加的这一部分农业资源来换取它需要的工业品,形成农业和工业的易货贸易。“用非洲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换中国的技术和工业品,从而解决它支付难、付不起的问题”。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图片/视频:陈文锋 郑健辉 蔡佳 张晨露 黄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