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17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初赛同期在华南理工大学、珠海市、深圳市举办。大赛自5月下旬启动报名以来,吸引了7146个创业项目踊跃注册,不仅在数量上为大赛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更在项目质量、人才结构、产业契合度上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生态的蓬勃活力。本次大赛具有六个显著特点:
一是地域分布广泛,体现湾区引力。此次大赛的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走向国际。报名项目不仅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香港、澳门特区,更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个团队踊跃参与。其中,广东省内项目4704个,省外项目2442个,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四川5省(市)报名项目均超100个,充分印证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自带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这股汇聚全球的创新力量,正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是赛道分布均衡,紧扣产业脉搏。大赛紧扣广东优势产业与未来方向设置5大赛道,各赛道注册项目数旗鼓相当、分布均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赛道汇聚1558个硬科技项目,与广东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形成紧密呼应。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注册项目1053个,精准对接广东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赛道吸引了1058个项目报名,高度契合广东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第三极”的战略目标。食品科技与现代农业赛道也吸引了914个项目参赛,助力广东预制菜产业与智慧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赛道则以2563个项目的优势高居榜首,深度激活广东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与万亿级消费市场潜能。
三是创业人才荟聚,发展潜力突出。从报名情况看,参赛项目创始人群体呈现出高素质、年轻化、国际化的特征。新生代创业者成为主力,64.6%的企业注册于2023年及以后。高层次人才占比较高,创始人中12.4%为海外留学人员,75.5%拥有大学学历,36.6%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为项目注入强大的专业性与发展韧性。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一个初创企业平均可带动3至4人就业。广东作为全国就业容量第一大省,其背后正是由1900多万市场主体、830多万企业构成的强大根基。本次大赛涌现的数千个新锐创业项目,有望为湾区持续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注入源头活水。
四是港澳特色鲜明,助力交往交融。报名项目中港澳元素表现得尤为亮眼,共1761个港澳项目参赛,占比高达24.6%,覆盖全部赛道,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赛道最为突出,数字创意、跨境文旅等领域竞争力强劲。值得关注的是,大赛依托“1+12+N”港澳青年创业平台体系,吸引了超390个港澳项目踊跃报名。通过政策、产业、资本全链条服务,大赛不仅为港澳青年创业提供了坚实的成长支撑,更有力支持港澳青年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他们的创业梦想在湾区这片热土生根发芽、扬帆远航。
五是融资基础较好,资本高度聚焦。在对项目进行资格审核中发现,有1370个项目已启动或完成融资,占比近20%,还有不少项目具备较高的投资潜力。投资机构对参赛项目的高度认可,也凸显了大赛作为“技术+资本”高效对接平台的重要价值,为项目成长提供了坚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投融资资源,包括广东的粤科金融、深创投,香港的创科创投基金、港投公司等。本届大赛将聚拢这些头部创投机构,挖掘一批资本市场青睐的创业项目,全力实现赛前筛选、赛中对接、赛后投资,推动优质创业项目快速成长、打造产融结合新高地。
六是评委好中选优,护航赛事质量。为确保评审专家的专业性、代表性、公平性,组委会秉持“好中选优”的原则,从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广东省、香港和澳门特区层层遴选近700名评委。大赛评委兼具广泛性和代表性,涵盖了创业投融资专家、创业孵化专家、企业家、行业专家等,其中投融资专家占比不低于50%,整体呈现出“三有三好”的特点,即有经验、有眼力、有资源,专业素养好、业界口碑好、来源结构好。同时,大赛严肃赛风赛纪,坚决杜绝“人情分”“排他分”,为发掘优质项目、赋能湾区创新引擎提供坚实保障。
据悉,各赛道初赛结束后,拟晋级复赛项目名单将在大赛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公示3天,公示期后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将通知晋级的参赛项目参加9月份左右举办的复赛,最终将有150个项目(每个赛道各30个)晋级总决赛。赛事期间,将穿插举办创业政策解读会、创业项目成果展、投融资机构与孵化基地对接会等系列配套活动,持续构建“政策支持+早期投资+长效赋能”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更多湾区创新之星闪耀成长,谱写“湾创未来,粤聚英才”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