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央视新闻《新闻一加一》栏目视频连线时表示: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其中的大部分在中等收入标准靠近下限这部分,也就是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了,里面大部分还是刚刚迈过中等收入的门槛。这部分群体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一旦遇到外部的冲击,这部分人受影响也最直接,包括对收入的影响、甚至对一部分人的就业也有影响,所以这部分人往往在体感上就更脆弱。
这部分人的后顾之忧也更重,尽管收入已经迈过了中等收入门槛,但是还要考虑子女的教育、医疗、养老,还要去增加储蓄,这就使得他不太敢消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有效提高更多刚刚迈过门槛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使他的获得感能够进一步增强,使他的体感转得更暖,这是工作的着力点。
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什么?
2022年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2550元
国家统计局2023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国家统计局将全国居民收入五等份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低20%的收入家庭为低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
按此划分,2022年,我国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0116元。
以此得出,2022年,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约为717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约为1609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约为2550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约为395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约为7510元。
“中间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概念吗?
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在对此调查的解读中,国家统计局对中等收入群体给出了一个定义:中等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群体。月入2000元即可算作中等收入,这一标准在网友中引发热议,部分网友质疑标准过低。
随后,国家统计局表示:中等收入组≠中等收入群体,月入2000~5000元并非“中等收入群体”。这次调查结果中提到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个名词,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没有关系,调查中使用的“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中间收入组”的概念,这种划分方法在调查中很常见。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里,还是在《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里,统计学意义上的“中间收入组”“中等收入群体”的名词概念,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中等收入人群不同,自然也不是月入2000~5000元的群体。
那么,我们通常理解的中等收入人群到底指哪些人呢?
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家庭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
事实上,有关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是一个学术性较强的问题,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流行的界定方法有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所谓“绝对标准”是指采用收入或支出等客观指标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目前,我国采用的也是这种标准。
据北京商报报道,2020年的《社会蓝皮书:202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将中等收入人群定义为:家庭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并按该标准测算,2018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占总人口的28%,约4亿人。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中等收入人口超过4亿人,占总人口数比重超30%,已经形成了一个“哑铃形”人口收入结构。
椭圆形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意指相对于收入大的群体、收入较小的群体而言,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是最大的,也就是说群体的收入差距较小,这样社会就相对最理想。
洪涛认为,虽然我国已经是“哑铃形”结构,但相对而言,中等收入人群所占的比例仍然不高,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仍然占比较大。“椭圆形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意指相对于收入大的群体、收入较小的群体而言,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是最大的,也就是说群体的收入差距较小,这样社会就相对最理想。因此,就我国而言,中等收入群体应该越大越好,超过30%甚至更大一些就更好。”
来源:央视新闻《新闻一加一》、每日经济新闻、国家统计局、红星新闻、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