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一次“儿保”,为出生4天的小宝宝发现埋藏在体内的重大隐患,促使他及时就医。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先心病外科崔虎军主任团队为一名罹患罕见动脉导管夹层动脉瘤的新生儿成功实施根治性切除及血管重建手术。手术时,该患儿出生仅15天,体重仅3公斤,刷新了该院乃至全国夹层动脉瘤外科诊疗的年龄和体重双项纪录。
新生宝宝长出罕见肺动脉瘤
去年12月初,来自广州番禺的张女士的内心如坠冰窖。她刚出生4天的小宝在一次儿科门诊中被查出心脏杂音,紧接着的心脏超声结果让张女士难以接受。“肺动脉内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不除外”——短短的一行字让这个刚刚迎来新生命的家庭蒙上了巨大的阴霾。
由于病情复杂,张女士一连多天求医未果,她最终在网络平台上慕名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先心病外科崔虎军主任取得联系,她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小宝去到省医新生儿科求医。
在医院超声科,影像科,心儿科,麻醉科及先心病外科等多名专家进行的多学科MDT诊疗下,均认为小宝的情况属于相当罕见的病例:“因为短短数天内,小宝肺动脉内的肿物竟迅速增大,几乎完全堵塞了左右肺动脉的开口,随时可能出现致命性的肺动脉梗塞。及时的外科手术成为他存活的唯一希望。”崔虎军介绍。
然而,对于新生、体重仅3公斤的小宝,常规CT及核磁共振影像难以明确肿物的性质和侵犯范围,术前活检更加不可能。这些因素无疑让手术难度和风险成几何级数增加。“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崔主任的决心给与团队和家属信心和希望。
小心脏内藏大隐患,高难度手术及时来助
在省医心脏外科手术室内,麻醉科全力配合,崔虎军主任担任主刀,体外循环科章晓华主任精准操作体外循环设备,对小宝进行管理和心肌保护。
尽管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手术方案,小宝病情的严重和复杂程度仍然超出了整个团队的预期:肿物除了已查出的情况外,还经过增粗的动脉导管朝主动脉弓内延伸。
为了保护小宝全身脏器免受不可逆转损伤,控制体外循环仪器的专家用到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让小宝的体温将降至18℃。
在大脑的血液供应等暂时中断的情况下,外科医生争分夺秒在30分钟内经历了修复肺动脉、重建整个主动脉弓等高难度过程,达到根治性切除的效果。
“手术成功的一刻,全体都欢欣鼓舞,因为我们都看到小宝的心脏再一次有力的跳动起来。”
庆幸的是,术后病理结果表明,小宝肺动脉内的肿物实际来源于动脉导管组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新生儿期动脉导管夹层动脉瘤,是良性的。小宝手术的顺利完成刷新了该院乃至全国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年龄和体重的双项纪录,更为一个家庭挽回了幸福和希望。
据了解,这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先心病外科多次超高难度心脏手术中的其中一次成功挑战。回顾小宝的诊疗过程,崔主任总结表示:“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省医新生儿心脏外科团队会继续钻研,力求完美,为更多的患儿带去福祉与希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通讯员 臧鑫 张玲玲 张兰溪 张诚斌